武汉翻天覆地40年 《建国方略》构想终成现实
原标题:“吃饭财政”变身“幸福财政” 《建国方略》构想终成现实
碗里装的饭菜恍若隔世
大江弄潮 武汉翻天覆地40年
12月17日,武汉革命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大江弄潮——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正在进行。
改革开放大潮,从历史深处喷涌而来,武汉人民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铺展开一条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的大武汉复兴之路。
300多幅图片、200余件实物,生动记述、刻画了武汉翻天覆地的40年变革。4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却奏响了武汉史上最强音。
生产总值从40亿跃升至13410亿
年终岁尾,财政部门也和普通百姓一样,“忙年”。
让百姓过好年,让社会有序运转,需要妥当、周全地安排好资金。忆起往事,对比今昔,武汉市财政局国库干部唐金山感慨万分。
“改革开放初期,每到年底,我们重点保障全市职工能够拿到工资,首先要考虑把老百姓吃年饭的钱拨付到位。”1982年进入武汉市财政局工作至今的唐金山,亲历了武汉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幸福财政”的历程。
他说,那时候市级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企业上缴利润,总额不到20亿元,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吃饭”和“运转”。每到年底,资金捉襟见肘,市财政局的同事们总是加班加点地扒拉算盘,千方百计筹集、调度,才能确保市民群众过上年。
唐金山说:“现在可不一样了,财政收入除了企业上缴利润,还有各种税收、非税收入、上级转移支付等,规模上增长了数百倍。像今年,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约2900亿元。”
唐金山说,改革开放40年,武汉经济实现腾飞。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0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3410亿元,提高了335倍。武汉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用了20年,突破5000亿元关口用了13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只用了5年。
而今,武汉经济发展从低速变为高速,更实现从低质到高质量转变。市发改委统计显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11.8︰63.2︰25.0,变革为2017年的3.0︰43.7︰53.3。
40年间,武汉从一个以冶金、机械、纺织三大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基地,变成以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和建材11大支柱产业的现代化城市。
看得见摸的着的成绩背后,还有发展理念的刷新。改革开放之初,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标志是“处处有烟囱、到处冒黑烟”;现在的武汉忠实履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碧水蓝天净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2017年,低能耗、少污染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73.2%。
2012年12月28日,武汉第2条轨道交通线路武汉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 记者陈卓 摄从全市仅1000余台公交车到现在地铁已成网
一部出行史,就是一部微缩版的城市建设史。
40年前,市民过江多半依赖轮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轮渡最鼎盛时年客运量高达1.4亿人次,现在下降至仅1000余万人次,对过江客流的分担率仅为10%。
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冬天吹得人发抖,夏天挤出一身油”的“挤公交”也早成旧忆。武汉公交车从1978年的1000余台增加到现在的9000余台,市民出行除了轮渡和公交,还可以乘坐地铁、城铁、BRT、出租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共享汽车。
江上架桥、江底挖隧,天堑真正变通途。长期仰仗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的“三镇两桥一线”交通旧格局,被彻底改写,15条过长江通道、11座过汉江通道快速建成。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武汉“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这个构想终成现实。
2008年12月28日,武汉长江隧道试通车。一对新人在隧道里行驶的车上相拥而吻这40年,武汉城市版图不断扩大,城市格局也得以重构。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武汉在不断探索城市所能到达的高度。1984年,长江边建起了88.6米的武汉第一高楼晴川饭店,现在已挤不进前十名。武汉第一高楼纪录不断被刷新,2015年武汉中心大厦以438米扛鼎“华中第一高”,今年武汉绿地中心已超过这个高度。根据规划,未来的武汉长江两岸,将崛起39栋200米以上的超高楼。
变大、变高的同时,武汉也在变美。两江四岸环境整治,江滩公园扮靓了长江汉江沿岸,东湖绿道给城市装上“绿心”,遍布城区的湖泊公园成了市民好去处。而打造武汉长江主轴景观带,成为城市富有现代气息的最新城建手笔。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