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着急妈妈”为儿子报17个培优班 3年后为何“神童”不再

31.05.2016  16:41

  新华社武汉5月31日电 (记者廖君、冯国栋)曾花费12万元为孩子报了17个培优班的武汉“着急妈妈”,最近又着急了。

  3年前,徐女士的“着急式”培优,让5岁的儿子Jerry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眼中了不起的“神童”:他提前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知识。然而,升入小学后,Jerry成绩却不断下滑,变得“中不溜”。徐女士失落又着急:“耗费这么多心血,真的白搭了?

   5岁培优成“神童”,8岁变得“中不溜

  2013年,新华社报道的“着急妈妈”,让武汉徐女士成为全国家长议论的焦点。她几年累计花费近12万元,先后为5岁半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这些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

  为何如此着急?徐女士说:‘孩子需要专业的幼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徐女士的教子之道引发争议。有人表示理解,更多的人则是质疑,认为“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这些声音丝毫未影响徐女士,“培优会让孩子的学习成为条件反射,等他上小学、初中、高中,我就不用再操心了。

  刚开始,徐女士确实收获了一些自信。在幼儿园里,Jerry琴棋书画样样会,还在全国性的英语话剧表演中拿了大奖。但自从Jerry上了小学,事情却没有朝徐女士预计的方向发展。

  徐女士说,2014年9月儿子刚上小学时,因为识字多、算术好,进校之初表现非常优秀,成绩排前三。但他会经常抱怨“上学没意思”“学校老师在课上讲的,不听我也会”。担心Jerry因不认真听讲而落后,徐妈妈只好继续给他报培优班,提前让他学习小学课本知识。

  去年夏天,徐女士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原因是Jerry上课调皮不听讲,放学不写作业。徐女士跟老师解释说,她放学后送孩子去培优,有些作业没有时间做。这一年,Jerry的成绩滑到班上中游。

  如今,到了小学二年级的下学期。眼看学习任务不断加重,Jerry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成绩也呈下滑趋势。徐女士很着急。她说,非得紧盯着,“如果不监督,他就完全不好好学习”。

   大家都上培训班,我家孩子不上就落后”,有家长一年为一个孩子开销近20万元

  “为了培优,我们连周末都搭进去了,下雪天都没有请过假。为何到头‘竹篮打水一场空’?”原先信心满满的徐女士,现在有点“迷茫”。“Jerry班上44名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培训班,只不过他们报的班数量不同。

  如今,徐女士仍在坚持给Jerry培优,已报了5个培训班,学的项目主要有数学、国学、陶艺和英语。仅英语这一项,徐女士就报了两个班,一个是为“应试”,一个是“口语”。她说:“一个班每学期平均要3000元,又花了1.5万元,周末只能休息半天。

  在全国各地,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每逢周末,总能看到家长们忙碌地送着孩子穿梭在大街小巷,上各种培训班。

  武汉市民李女士的两个女儿从进入小学以来,周末就没有与家人一起在餐桌上悠闲地吃过饭。“大女儿上小学六年级,每个双休,她要上两个英语班,其中一个是跟外教一对一的口语。此外,培优还有奥数、作文、跆拳道、花样滑冰和钢琴。小女儿因为才上一年级,只报了两个英语班和一个舞蹈班。

  面对繁重的补习课程,尽管两个孩子没有表现出怨言和不耐烦,但李女士自己已经吃不消了,“每个周末想睡到自然醒从来都只是梦想,双休日的早中晚三顿都在外面解决,而且吃饭在路上,永远像打仗”。

  和徐妈妈的想法一样,在李女士看来,不培优就落后。这种想法在家长中非常普遍。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不提前学习拼音、数学,进入名校后就会跟不上。

  武汉市武昌东湖大厦附近的一家作文培训机构,上午10时和下午1时30分的培训班全部爆满,28节课的学费1700元。

  武昌水果湖附近是多家培训机构扎堆的地方,几乎每家培训点的课堂外都坐满了家长。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武汉幼儿园放假时间在7月10日左右,他们培训7月15日开班。6月初开始,已经有不少人交钱报名。

  徐妈妈、李女士报的培训班多半是关于作文、奥数和英语的。她们说,基本上每个培训班都要上两个多小时左右,语文主要是培训作文和阅读,数学以奥数为主,英语是新概念和口语。

  “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多半是报一对一的班,或者请老师到家里给孩子单独辅导;经济条件一般的都上的是1名教师对10名学生左右的班。”李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因为大女儿钢琴、花样滑冰、英语口语、跆拳道都是一对一,仅一个孩子一年培训开销就近20万元。

   一时“抢跑”并不能一直“领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说,培训班过于火爆,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课堂教育不充分。好的学校太少,大家都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培优班,进入更好的学校。此外,一些学校由于班级过大,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不足。但家长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教育目的是培养对学习的热爱和好的学习习惯。

  范先佐说,现在家长热衷的培优主要是知识“补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落后了只要补学知识就行,而不去考虑精神、心理等其他因素。培优班正是迎合了家长的这种想法。实际上,课外培训班的功利性很强,本质上往往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和重复灌输知识,达到提高应试能力的目的。有的可能短时间起到一定效果,但长期来说,往往导致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差,过分依赖外力,有的则越补越没有自信,越补越厌学。

  “一时‘抢跑’并不能一直‘领跑’,过度培优提前透支了孩子的好奇心,换来精神上的倦怠,这是过度培优带给我的教训。”徐女士说。事实上,学校老师曾多次劝她停下培优,跟着班级的进度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现在想来,我真应该早一点听老师的话”。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说,学习是一个长跑过程,习惯和心态很重要。他说,事实证明,很多孩子后来并不是输在学习知识技能上,而是输在学习习惯、快乐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上。

  教育部门年年下达“禁补令”,但中小学培训市场反而越做越大。多位教育专家说,当学校一线老师大规模地热衷于有偿补课,他们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此外,专家认为,过度培训的根源还是在于应试教育的机制,这是当下家长和孩子不得不面临的纠结现状。如果素质教育真正被实施,校外培训班还能有多大市场?

  范先佐也提醒家长,“着急”式教育的背后,是父母对子女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不仅会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而且让孩子的人生“被规划”,容易心理脆弱,害怕失败,担心自己对不起父母,可能造成孩子难以承受的“爱的重负”。

(责任编辑: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