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百步亭: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试验田”

17.07.2014  16:18

    新华网武汉7月17日电(记者李劲峰、郑直)居住在百步亭社区第四居委会的空巢老人程爹爹,不久前患重病,出院后需卧床休息。因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年迈行动不便,程爹爹感觉在家很孤单。没几天,隔三差五就有邻居来串门,或读报按摩,或拉拉家常,让程爹爹感觉很温馨,“这些邻居都像约好一样,隔两天就制造个小‘惊喜’,感觉自己恢复特别快”。

    程爹爹是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接受规范化志愿服务的上千名空巢老人中的一员。近年来,百步亭社区针对志愿者队伍管理松散、志愿服务内容趋同等实际问题,制定出台一系列引导和规范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细则,帮助社区内志愿者各司其职,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充分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与连续性,获得社区居民的好评。

    “没有制度保障、没有细则引领的志愿服务,很容易陷入‘一窝蜂’或‘一阵风’。”百步亭社区管委会主任王波说,经过多年宣传与倡导,目前占地4.5平方公里的百步亭社区,共设有9个居委会,14万余名居民中有注册志愿者4万多人,占比将近30%,“如此庞大的队伍,需要制度化保障,才能避免成为一盘散沙”。

    记者在一份《百步亭社区楼栋志愿服务管理细则》小册上看到,楼栋志愿者队伍的服务内容包括“收集空巢老人、流动人口等家庭信息”“帮行动不便服务对象进行打扫、晾晒、代购等服务”“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朋友圈”,内容十分具体详细。

    张庭珍是百步亭社区一个志愿服务片区的“片长”。她介绍说,以往志愿者人数一多,就容易扎堆聚集在一块儿,导致志愿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很多需要帮助的居民难以见到志愿者。通过参照楼栋志愿服务管理细则,系统收集楼栋居民信息后,制定明确的志愿服务计划表,“我们片区的30多名志愿者,各自分工,干活也更有条理”。

    如何既发挥志愿者的各自特长,又实现志愿服务规范化,一直是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难题。百步亭社区根据在职党员、社区物业、文艺能手等不同群体的特征特长,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管理细则,明确不同群体志愿者的服务内容与项目的同时,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水平。

    社区物业根据相关管理细则,成立了“老师傅志愿服务队”“老黄牛搬运志愿服务队”等79支志愿服务队,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做到志愿服务“小事不隔夜、大事不隔天”。苑区居民周俊华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在职党员,在社区组织下,她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志愿服务,6年来协助处理社区各类法律文书近百件,化解邻里纠纷数百次,今年还被评为社区“优秀共产党员”。

    在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的基础上,百步亭社区还探索出一套包括成长激励、保障激励、嘉许激励、回馈激励在内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如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志愿者或其家人在有需求时,可以在自己积累的志愿服务时数内,优先得到社区的无偿帮助,以此形成“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良好氛围。

    “百步亭社区的探索,堪称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试验田’。”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方耀强说,百步亭社区通过一系列制度的细化和落实,最大化发挥出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初步实现了“社区主导、单位协同、居民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