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视问政首场曝光营商环境“肠梗阻”

09.08.2018  10:44
  每年两度举办的武汉电视问政,在夏天如约而至,麻辣“开考”。8月8日,2018年电视问政“期中考”首场拉开帷幕,各区主要负责人现场“答题”。围绕如何优化营商环境,问政短片曝光了不少签约企业落地难的痛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6日,武汉区级投资完成4315.5亿元,占年度目标的54.1%。有10个区超过或达到目标进度。投资按时序完成进度,是否意味着项目落地进展顺利?   短片曝光,与东西湖区签约的武汉北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面临“我的土地难做主”的烦恼。企业原计划去年6月开工、今年6月投产,然而,隔壁一家物流企业占用项目红线区域修筑道路,使项目无法按期建设。该公司负责人多次向区规划局、慈惠街办事处反映,得到答复是让其与违建方自行协商。“我们等不起了,同期拿地的还有一个项目在温州,早就封顶了。”这位负责人很无奈。   今年1月,武汉顺鲜科技公司投资1.2亿元,拿到黄陂区滠口街长松村40.5亩土地,用于建设厂房。半年过去了,这块已出让的园区用地一片荒芜,周边连道路都没有连通。据了解,截至7月31日,滠口街还没有启动这片土地的征收程序。   有的企业盼开工,有的则是路不通。东风雷诺一期项目2016年投产,2年多过去了,公司南门的环线道路还在施工,仅有半边道路供员工上下班。公司负责人说,路打通不了,大门都没法开。“看了短片有些担忧,一些不该存在的现象还是发生了,超乎我的想象。”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点评,如果引进落地的企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武汉整体的招商引资影响很不好,各个区应该深度反思。   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说,优化营商环境要敢于揭短亮丑,电视问政就是暴露问题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把营商环境‘肠梗阻’查出来,刀刃向内,直面问题。”她认为,企业对营商环境感受最敏锐,政府部门要经常听企业心声,对标国际国内一流环境,在放管服改革上下更大功夫,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等等等!企业盼营商环境改善“提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胡弦      图为:2018年武汉电视问政“期中考”首场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等等等,“”这个字,成为今年武汉首场电视问政的“关键词”。   承诺的惠企补贴,企业等了5个月仍没回音;建设规划许可证里的一张报告,企业要等一年之久,这还只是并联审批中的一环;按规定企业跨区迁移只需一周,然而有家企业却等了半年还没办完。   8月8日晚,武汉电视问政现场曝光了这些令企业“头痛”的问题。   惠企补贴让企业等得好心焦   2017年5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印发《促进产业集聚办法》,每年拿出18.6亿元奖励企业,被称为开发区“黄金三十条”。   该《办法》出台一年多,兑现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武汉菲亚姆电气有限公司2017年度产值、投资等指标,符合“黄金三十条”的规定,公司于2018年3月申请补贴135万元。近5个月过去了,补贴仍然没下文。公司负责人说:“给我们的解释是,还在汇报,需要耐心等待。”   按“黄金三十条”规定,武汉开发区经信局负责汇总报送企业信息,区财政局负责补贴的审核和发放。该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今年是第一次做,具体兑现情况还没有统计。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政策兑现需要多个部门协调,由于缺乏经验,实施不够畅通。   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彭浩表示,“黄金三十条”真实有效,坚决兑现。他坦承,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政策兑现的过程中,换位思考不够,把问题和麻烦留给了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江汉区区长李湛建议,出台惠企政策时,可先进行内部流程测试,内部流程理清楚,对外实施起来就会更加顺畅。   项目审批耗时长1年办不下规划许可证   短片曝光,武汉市今年调研发现,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是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时限较长。巡查员抽取2016年到2017年中心城区101个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项目,发现截至2018年7月底,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项目只有30个,不足1/3,平均耗时147个自然日;有45个项目至今没拿到两证,平均已耗时328天;另有26个项目只拿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耗时较长原因之一就是协审,由于涉及消防、园林、供电等10多个部门,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某地产企业从2017年5月开始向市城建图审办、市公安消防、市园林等部门发出工作联系函,其中园林协审意见2017年12月回复,耗时200多天,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的指标校核报告更是花了近一年才完成。   对这一问题,武汉市规划局局长盛洪涛表示,要简化审批环节,调整审批程序,缩短“审批链条”。目前正在开展并联审批研究,预计9月可改革到位。   推进并联审批,还需网络“多跑路”。武汉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贵达介绍,今年4月已启动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打通各个部门数据,实时共享。本月可形成市级框架体系,年内可连通到区、街道、社区。   电视问政特约评论员郭静认为,企业审批难,难在“婆婆多”。“如果每个部门都把自己当成企业的婆婆,小媳妇的日子很难过。”郭静说,武汉今年成为国家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要缩短一半。如何达到国家要求?她认为,政府部门要把自己当公仆,当“店小二”,树立“谁批得快谁最牛”的政绩观,让企业审批不再等待漫长。   企业同城跨区迁移为何迟迟不给办理   一家企业从武昌区迁移到临空港经济开发区需要多久?按照正常程序办理,大约需要一周。但湖北航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花了半年,还没把迁移注册程序办完。   湖北航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落户武昌区,10年累计纳税过亿元。2017年10月,其北京总公司与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湖北公司迁往临空港经开区,便于承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今年1月,企业向武昌区行政审批局提出变更登记申请,该局不予受理。   7月12日,武昌区行政审批局书面回复称:武昌区对该公司的成长发展付出不少心血,在感情上难以割舍该企业的迁离。同时随着该企业的迁离,相关税收也会随之迁出,对武昌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希望该企业继续留在武昌。   武昌区区长余松表示,这家企业是在武昌区成长起来的,很难割舍。“在我们区,他们属于存量企业,到了别的区,就属于新招商企业,政策也不一样。企业追求政策红利,可以理解。我们真诚向企业道歉,将马上为企业办理迁移手续。”   东西湖区区长彭涛认为,招商引资是政府的任务之一,但企业也有自主选择权,区域资源竞争是常态,关键要形成对城市发展的合力。   武汉市政协委员赵凯表示,企业迁移是正常现象,政府不应阻挠,“区政府应该有更大的格局,企业跨区迁移,还是在武汉,仍然能为武汉发展做贡献。”“培育多年的企业要迁移,好比是姑娘大了要嫁人。”特约评论员郭静认为,武昌区为企业发展付出了心血,现在企业要迁移,并不是因为对营商环境不满,作为政府,不光要算小账,还要算大账,可以考虑就企业跨区迁移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化解矛盾。(记者杨然、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