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海绵体”下大雨时吸水防内涝

01.03.2015  11:13

长江日报讯(记者王亚欣 通讯员喻正茂 实习生彭毓颖)昨日记者从市城建工作会上获悉,武汉正在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硬化过多、地下水水位下降等,利用生态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能吸附水,而不滞水,城市如何像海绵一样成为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吐出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这样的排水模式导致排水管径、泵站容量越来越大,不仅造价高,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下游的排水压力。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称,我市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外排。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比如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两处示范区已经明确。青山示范区面积23平方公里,拟分批开展老工业区、棚户区、老住宅区的改造;四新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同时,我市正在示范区外选择适宜项目进行试点。其中,硚口区以武汉园博园为依托进行园林排水多样化技术的遴选;江汉区继续深化武汉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海绵体建设;江岸区可结合新湖新渠串联后湖公园与堤角公园,探索一渠二园水系联通的模式;洪山区在青菱组团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打造住宅新区;武昌区重点打造东沙核心区;东湖高新区试点在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生态改造;武汉开发区结合工业区的布局对现有停车场实施改造。

据悉,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今年将选出6个城市进行试点。武汉打造海绵城市,将作为转变城市建设理念的长期工作,今后各部门都将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