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武汉这座长江中游大城,正在用快速有力的行动,真刀真枪“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图为从武汉长江二桥航拍下的长江两岸 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据不久前国家统计局数据,武汉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武汉,这颗中部之珠,与西安、成都并列,在经济奔跑速度上首次领跑了新一线城市朋友圈。
然而,从城市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以来武汉亮点不只增速领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进展、武汉对人才第一资源的吸引力、打造“国之重器”有重要进展……相较于增速,这些亮点和变化,正在为城市未来蓄势蓄力。
真刀真枪 生态保护招招领“鲜”
今年1月初,武汉公布了长江武汉段13个跨区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并对13个断面综合污染指数进行了预警核算和上下游对比。长江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是武汉在全国大江大河中首创,一经提出就迅速落实到了行动中。
专家指出,此举意味着武汉发出了“严格把关长江水质”的宣言,其意义不仅就本城本省而言,对于长江干流沿江省市水污染防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8月,武汉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首台盾构机“绿投号”NO.1顺利始发,这也是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的开工建设。
隧道完工后,半个武昌城的污水都将“乘专列”快速进入北湖污水处理厂,未来达到150万吨/日的规模,服务人口达300万。
这将有利于缓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用地布局与城市发展格局之间的矛盾,同时可优化城市污水设施布局,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武汉这座长江中游大城,正在用快速有力的行动,真刀真枪“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5万大学生留汉、各类人才纷至
今年以来,武汉人才丰收。
8月10日,武汉发布数据,2018年上半年,留汉大学生突破25万人。
自2017年,武汉推行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令全国侧目。当年留在武汉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总数超过30万。
大武汉有个“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的人才梦,如今刚刚过去1年半,留汉大学生总数就达到55万,这相当于集聚了一个中等城市规模的年轻人口。
按照规律,政策发布的首年,社会反响最为强烈,此后会随着时间推移致效应逐步下降。但从数据看,人才留汉却逆向而行。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表明青年人才对武汉营商环境的认可,以及对武汉城市发展的乐观心态。
去年12月底,光谷建立了武汉首个诺奖工作站,并引进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如今,已有6位诺奖得主在武汉“扎下了根”。诺奖得主的到来,将为武汉在生物、医药、化学等方面带来重大突破,使武汉的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打造“国之重器”,迈向“国之重镇”
6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邮科院与电信科研院实施联合重组,行内评价为“电信国家队呼之欲出”。7月20日,中国信科集团在中国光通信发源地武汉揭牌运营,总部设在光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这是武汉从传统产业城市迈向战略新兴产业城市的标志性事件。
从此,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在汉正式交迭,坐拥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最大国家队,助力武汉迈入信息之城。
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将“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武汉这四大国家基地,都在稳步推进。
比如,4月,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芯片生产机台正式进场安装。这标志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正式进入量产准备阶段。今年四季度,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有望量产。备受瞩目的“中国芯”进入突破性阶段。
四大国家基地厚积薄发,国家重大生产力在汉形成,让武汉这座城,在打造国之重器的道路上,努力向国之重镇进发。
打造城市吸引力,武汉成为招商“风口城市”
招商引资的项目落地,是助力GDP增速的主力部队之一。自3月起,武汉每月举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其中奥项光电(武汉)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半年时间,形象地标注了“武汉速度”。
在集中开工项目中,表现抢眼的如光谷东部的“硅谷小镇”,总投资200亿元,专注于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和智慧城市等四大产业领域,妥妥的绿色与智能方向。
数据显示,在已开工项目中,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领域比例迅速上升。由此可见,武汉这座中部大都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吸引力和培育能力。
武汉的城市吸引力,使它也成为国际化招商的“风口城市”,7月,跑遍世界的博鳌亚洲论坛来到武汉,一个单场,签约金额达2313亿元。
招商引资项目是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基。等这些项目完全落地或投产,就会变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成为就业创业者的全新机会。
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华智超 杨京 李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