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 获国家批复同意
按照去年9月正式公布的方案进度,今年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落实改革部署、开展阶段总结评估,对成熟的改革举措及时向全国推广的重要时刻。国务院批复7个地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这一举措被认为体现了要创新、要发展的紧迫性。
5月30日召开的“科技三会”提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创新驱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举世瞩目,但我国创新驱动还很不足也是现实。在中国迈向新常态的这个大逻辑下,创新驱动上升为第一动力、新动力,形成新的增长点有赖于创新驱动。
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写进方案
“五链统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完善资金链、配套政策链。对比其他6个地区批复的表述中,仅武汉深度提及“五链统筹”,相较于京津冀方案中深度融合的“四链”,武汉还多了一个人才链。这“五链”,定位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国务院关于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中写道,坚持市场化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发挥区位、科教等优势,着力促进产业承东启西转移和调整,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创新体系,统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行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市创新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给予武汉的战略定位以及武汉的优势体现在赋予武汉市的任务上。“获批‘两型社会’多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借助履行国家使命先行先试,我们就能够提供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并增强发展动力和后劲,”这位负责人表示。
长江日报记者昨晚获悉,和初次上报的方案相比,批复方案充分显示了对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视程度,对于武汉市的产业创新提法,并未做大的修改。
除京津冀外6个地区方案均承担区域使命
比较国务院关于各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发现,除京津冀的使命是“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外,其他六地均以区域创新发展使命为要义。
京津冀为跨省级行政区域,广东、安徽、四川为省级行政区域,武汉、西安、沈阳为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
国务院给广东的批复中要求,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进广东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安徽要“加快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安徽省早日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四川要“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推动四川省转型发展、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和省级行政区域比较,省级行政区域核心区的目标则落实到政策和制度环境上。曾同为老工业基地、分列中、西、北三个方向,武汉、西安、沈阳各有使命承担——
要求沈阳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引领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西安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攻方向,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探索新路;
武汉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行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先行先试为武汉发展提速
武汉近期迎来密集政策利好,市创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经济发展重点从东部到西部再到中部,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已到了关键机遇期,“而越是先行先试、早考虑改革落地,经验获得就越早、发展也越快。”
记者从市创新办获悉,目前武汉已在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推进。
机制上,5大专项、19个方面、81项重点任务逐项明确了责任单位、时间节点、工作要求,“这是绩效的铁任务,必须完成。”
在最优创新生态上,实施“创谷计划”,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10个以上的“创谷”。
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目前已成为国内关注度最高、优惠度最大、吸引力最强的地方人才工程品牌之一。
在打通科技与经济集合通道上,则在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目前,已有600多项高校院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
武汉还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突出推进投贷联动和创业投资。
实施“互联网+”行动,则意在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去年完成了11个重点项目,今年又出台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专项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全市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产品和软件服务业为主要内容、支撑互联网发展的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责编: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