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入选海绵城市 投入百亿缓解“看海”尴尬

10.04.2015  12:04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荆楚网消息(记者 周三春)刚刚过去的清明暴雨,让武汉再次“看海”,市民吐槽不已。因祸得福,4月9日,武汉市正式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每年雨季江城的尴尬状况将会缓解。

  未来中央将直接投资15亿元支持武汉城建。武汉市方面也积极表示,三年内共计将投入102亿元,以点带面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

  建设海绵城市 “中西医结合”来治水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有效地防止城市内涝。这样的构想,让人怦然心动。

  传统城市硬化路面过多,逢大雨便“水漫金山”。海绵城市即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等“绿色”措施蓄水、排水和净水,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际上是将人类侵占自然界的地盘退出来,使城市中的水循环恢复成自然状态。

  “以前城市水系建设就像用西医,做手术。管道越建越长,泵站装机量也越来越大,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市政研究所总工陈雄志说,海绵城市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还原地块自身消化、净化能力,“中西医结合”打造全新治水理念。

  根治“看海”亟需模式转型

  武汉市水资源丰富,“优于水也忧于水”。长期以来,武汉市面临着汛涝同期的局面,雨季泵站抽排压力巨大,易积水内涝。而城市雨污分离不足,河湖污染也长久难以根除。水质恶化压力大。年年治理年年“看海”,治水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武汉作为试点也有自身优势。武汉市是全国唯一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节水型社会“双试点”城市。与水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市内河湖众多,水网发达,为海绵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选择武汉试点能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典型的示范样本。

  三年投百亿试点 留住三个半沙湖

  作为此次入选的唯一一个副省级特大城市。国家财政在随后三年将分批共计投入15亿元支持武汉城建。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副处长刘青表示,武汉市将采取“2+N”模式开展试点建设和探索。

  其中两处示范区已经明确。青山示范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02亿元对这一旧一新两个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此外,武汉园博园为依托进行园林排水多样化技术的遴选;武汉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海绵体试点等多点结合。形成经验后在全国推广。

  让内涝不再成为城市运行的“心病”。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敏介绍,根据规划,改造完成后,武汉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5%以上。而具体到这两个示范区,也就是每年有3600多万方,超过三个半沙湖的水量将被留在自身区域内,就地消化。

  打造会“呼吸”的江城

  海绵城市建设,将会给城市带来‘透、靓、净’的全面提升。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畅想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

  透,通过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措施,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给城市自然呼吸空间,打造会呼吸的江城。靓,河道驳岸改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系列措施,装扮绿色城市。净,通过生物滞留、植草沟、人工湿地等措施,治理初雨,改善水质,还市民一个生态宜居之市。

  “让水源更丰,出行更安,绿化更靓,生态更优,城市更美。”张斐表示。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