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16万平方米教育用地涉嫌变商业项目
一块以划拨名义获得的教育用地,却将变身一疑似商业项目,银泰集团正打造的新项目土地性质被质疑。
武汉市武昌区街道口,当地的繁华商圈之一,在路的一侧,一个高达十多层的建筑裙楼刚揭开面纱,外围幕墙上“武珞创意园”的标语已对外展示。银泰置业湖北武珞创意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维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公司计划9月开业,但尚未完全敲定,目前招商工作已完成8成。
武珞创意园被赵维桥解释为以创意产品和元素展示为核心,侧重休闲娱乐功能,其业态涵盖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创意互动休闲展等内容。
但这块土地却是属于武汉大学的教育用地,涉嫌更改土地用途。一位从事规划审批多年人士分析,该项目与教育、科研功能有关的业态很少,且仍以对外经营为主,“若其按目前规划投入使用,其商业性质更突出”。
赵维桥则解释,创意园的功能与创意有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项目,“土地性质并不违规”。武汉市国土规划和资源局回应称,武珞创意园是否违规将取决于其开业后的实际使用情况,“但如果这个项目的土地用途被更改,将面临重罚”。
武大银泰联姻
让银泰集团陷入这场违规风波的土地,前身是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其地处洪山区珞瑜路33号,土地用途为教育用地,使用权类型为划拨。
2008年12月,武汉市规划局向武汉大学下发《关于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项目选址意见的函》,同意武汉大学在自有用地范围内兴建珞珈创意园(现改为武珞创意园),并规定建设规模不超过17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约12万平方米。
根据当时武大递交的规划,武大珞珈创意园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建设一个具有创意经济理论的研究功能,创意产业发展的示范、集群、孵化功能,创意人才的教育、培训、交流功能,创意产品展示、交易功能和其他公共服务功能的核心区域,实现周边区域的联动,对湖北省乃至中部其他省份的辐射,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分布合理、特色鲜明,在中国大陆地区除北京、上海之外的第三个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
鉴于投资资金的考虑,武汉大学计划采用社会上通行的BOT模式启动这个项目开发。经过一番筛选,武大选择与银泰合作。记者获得的一份协议书显示,2009年7月9日,武汉大学教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双方约定,由银泰集团开发武汉大学创意产业孵化器——珞珈创意园一期(中部创意大厦及数字乐园),而创意园所占土地为上述地块其中一部分,占地约30亩。
协议约定:项目运作中,将由武大报批规划、建设等行政手续,银泰全额提供建设和开发项目所需要的所有资金,而项目建成后,银泰通过一定时期的管理、使用和运营珞珈创意园一期项目的部分房产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使用、管理和运营期满后,银泰再将这部分房产无偿交还给武大,银泰方面拟以自有资金投入约6亿元。
除武大自行使用的房产外,剩余部分房产交由银泰运营和使用,期限为50年,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