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珞珈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23日电 题:武汉大学: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珞珈
作者:李琳
樱花树下笔走龙蛇,挥毫泼墨;农历端午吟楚歌,着汉服,行古礼;东湖上龙舟争渡竞风流……一系列饱含传统意蕴、珞珈特色的活动,以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在武大校园活色生香。
近日,武汉大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活色生香”项目,参加教育部与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全国100余所高校报送的130余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示范项目,进行展示和推广。
形式鲜活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活色生香”项目,由丰富多彩、形式鲜活的特色活动组成,是我校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不少学子参与其中。
“书法是有温度的,而印刷体则是冷冰冰的,千人一面。”书法翰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4月12日,第29届大学生樱花笔会决赛举行。来自全国几十所高校的大学生以及书画爱好者汇聚一堂,表达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坚守和传承。比赛现场,参赛者挥毫泼墨,一展风采;各式作品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现场观众或悉心感受作品的魅力,或屏息静气观看书画表演。
“鼓声三五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2014年7月23日,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在东湖举办“同城双星”龙舟友谊赛。按照传统的赛龙舟仪式,两校领导分别为龙舟点睛。和着急促的鼓点声,数千师生和市民在岸边呐喊助阵。龙舟竞渡实现了楚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有机融合,尽显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为鼓励学生深度体验和感受国粹艺术,武汉大学于2014年10月19日举办纪念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120周年诞辰专场演出。丝丝入扣的文戏、繁难火爆的武戏,令在场师生赞叹不已。上海京剧院演员史依弘在演出结束后发微博:“武汉大学对于京剧的普及和喜爱让我非常感动和震撼。就是因为有许多关注戏曲的教育者对于一代代学生的影响,才使得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的传统艺术。”
学校还组织了周末戏苑、国学知识竞赛、古典诗词吟诵会等一系列形式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令传统文化摆脱固有的艰涩深沉形象,在校园里变得鲜活起来。“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是用鲜活的形式去传承。”面对校园里掀起的一阵阵“传统文化热”,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这样说。
内涵丰富
比起形式,继承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更为重要。在对传统文化的精彩演绎和深刻体认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挥其陶冶精神、涵养心灵、接续人文的功用,才是举办这一系列活动的最终目的。
随着几名乐者演奏起的《楚商》,着红黑色楚服的学子神情肃穆,开始祭祀。这是2014年6月2日农历端午节,国学院学子吟楚歌、着汉服,通过再现传统礼仪,缅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祭祀依照古法,包括迎神、奠币、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望燎7个环节。学子动作整齐划一,整个活动井井有条,共持续近一个小时。
“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2014年9月28日,国学院学子在樱顶老图书馆门前举行“释菜礼”,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释菜”即用“菜”(蔬果菜羹之类)来礼敬师尊。学子身穿汉服,在庄严肃穆的古礼唱声中向孔子等先师鞠躬,献上代表青年学子的水芹、代表才华的韭菜花、代表早立志的红枣和代表敬畏之心的栗子,以表达对先贤及传统文化的尊崇。
两次古礼再现活动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每一道礼仪程序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美感和韵味,但它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形式本身,更在于其所包含的内在精神与人文关怀。
参加活动的学生一丝不苟地完成古礼的每一个部分,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礼敬先贤的内涵。国学院本科生秦院院表示:“中国是礼仪之邦,以古服古礼祭祀屈原,是传统礼仪和仪式的再现,也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实践。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提升了我们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文化是民族的,要靠我们自己去弘扬。”法学院学生张秩千在观看完“释菜礼”之后说:“在现场观摩时,感觉十分震撼,这让我能更深地体会传统儒家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一面,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土壤深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展现出生机盎然的姿态,离不开珞珈山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长期以来的文化浸润。国学教育的开展、文化类通识课的火爆、对老建筑群的保护修缮等举措,都为学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奠定了基础。
学校一直注重创新国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继2001年首创国学本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后,2010年又设立国学院。这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三级学位培养链的高等国学教育机构。
传统中国学术强调义理、经世、考据、辞章一体,文史哲艺交叉并重。“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至少掌握两门外语的‘读古书的种子’,能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真正将国学传播出去。”国学院首任院长郭齐勇教授介绍。
课堂一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四书五经、先秦诸子散文、六朝与唐宋文选、宋明理学等经典文献的导读……我校100余门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一直火爆,授课教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涵养年轻的心灵。《古文字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还进入了慕课(MOOC)系统,古老的文化开始以崭新的传播方式出现在校园。
珞珈山的老建筑群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批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以静默的力量,带给学子最感性的文化熏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住在荒字斋,每当开始爬老宅舍的台阶,就会想起千字文。”住在樱园老宅舍的蔡玲感慨。
2001年,武汉大学老建筑群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珞珈山“十八栋”被开辟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筑”梦珞珈山》,在《楚天都市报》连载的《走进珞珈山》专题等,都通过介绍我校的早期建筑群,推动了社会对武大早期建筑文化的再发现、再认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这批中国大学保存完整、面积最大的早期建筑群还在发挥着其原初设计的功能——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倘佯其中,仿佛可以听见那遥远的呼唤。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