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16-2017年度师德标兵风采

06.07.2017  19:42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表彰师德先进典型,经全校各单位推荐、校评选委员会评审、网上公示,学校授予10名教师武汉大学2016-2017年度“师德标兵”称号。他们分别是:张沪寅、孟令奎、杨楚罗、宋保亮、梅亚东、姚宜斌、侯炜、曹顺安、文建东、吴泓渺。

 

张沪寅

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计算机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他三十年如一日干好教学这个“良心活”,主讲本科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管理》等课程,得到学生极高的评价,近五年学生课程评教平均值达98.6分;践行“三创”教育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一系列实践教学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他的推动下,“网络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2015、2016年连续两年担任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武汉大学总教练,先后指导4支参赛团队摘得金奖,成为全国指导学生获金奖最多的“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他就是我们的张老师。”这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

 

孟令奎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他主持完成的项目“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孟令奎长期从事水利遥感监测和网络GIS及高性能计算的科研、教学及工程实践。先后承担6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计划项目和横向项目,在水利遥感监测及应急响应、城市GIS建设和大数据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发明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研制“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利用该平台对我国近几年历次突发水事件进行应急监测,取得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知识导向的基本技能培养(本科)、就业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硕士)、创新导向的综合素质培养(博士)的人才培养理念,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600学时以上,主编的一本教材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

 

杨楚罗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3年),湖北省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楚罗多年专注于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方面的研究,发展的一系列兼具双极载流子传输性能、高能隙及优良热稳定性的有机主体材料,已成为国际上代表性的有机主体材料体系,构筑的各种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上最高水平;热爱教学,担任化学学院本科生主干课程《有机化学》的教学近十五年,《有机化学》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习惯,不少学生因为他的有机化学课,而喜欢上有机化学,甚至作为终身的事业;在生活中,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亲和有礼,对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细心询问、关怀备至,让学生在实验室有一种家的温暖。

宋保亮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

宋保亮长期从事胆固醇代谢调控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系统性原创成果,发表SCI论文47篇,包括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Cell (《细胞》)、 Nat Med (《自然医学》)等杂志发表25篇,其中一项成果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积极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包括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氛围和实力的提升、共享平台的资源整合升级和学院综合改革等,在其倡导下,学院推行“生命科学前沿论坛”和学术年会制度,每年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80余场,形成了全院崇尚学术、乐于分享交流的良好局面;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推进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打通弘毅班和国际班的培养限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拓展野外实践实习和教学生产实习范围,积极开展创业就业教育,本人为本科生讲授《生命科学与技术进展》课程,并严格要求自己的研究生。


梅亚东

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自参加工作以来,梅亚东一直活跃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一线,为学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至今已指导2名博士后、21名博士研究生和57名硕士研究生。他注重因材施教,并凭借他严谨的治学风格、幽默风趣的谈吐、和蔼可亲的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纷纷表示:“梅老师的课让我们很有收获,代入感很强,我们都爱听,还时常有其他班级的同学过来旁听。

曾先后担任水资源教研室主任,水文水资源系副主任、系主任和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在担任系领导和院领导期间,注重课程和教材建设,为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2002年获国家重点学科立下汗马功劳,并为学院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教材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姚宜斌

测绘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获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姚宜斌导出了优于传统的等价权模型的基于等价方差-协方差的稳健估计函数,建立了稳健估计理论体系,相对完美地解决了相关观测的粗差处理难题,相关研究成果被权威专家杨元喜院士多次引用;积极投身我国测绘基准现代化建设,2000年利用1992年复测GPS的海量数据,建立了地壳运动模型,2005年提出我国自主的全球坐标框架的实现和维持方案,2008年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城市坐标系统建设规范》,2011年以来开展GNSS电离层和对流层关键参量建模研究,实现测绘向地学研究的转型;一直担任测绘专业中最重要且最难学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先后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和“GPS原理及其应用”两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侯炜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际抗病毒协会“Travel Award”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向近敏教育基金奖等。

侯炜一方面坚守医学病毒学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方向,开展流行性出血热分子流行病学及感染免疫机制研究,另一方面结合国家生命健康战略需求,积极拓展艾滋病天然免疫及筛选抗艾滋药物研究,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 SCI刊物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承担艾滋病防治、实验室安全、生物医学技术、临床微生物学等课程,其中开设的通识公选课《艾滋病防治》已有6000余学子选修,深受学生喜爱。

 

曹顺安

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质工程系主任。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导师、武汉大学优秀烛光导航师等。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教师,在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自觉坚持和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是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践行者。他积极倡导学生在学术上挑战老师和书本的权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号召和鼓励学生在学术上要敢于“问倒”老师;筹集250万成立武汉大学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奖学金,助推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发展;致力专业建设和发展,开拓办学资源,主导促成国际著名科学仪器公司,与我校合作共建拥有300多万元先进仪器设备的实验室;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热情关心学生成长,悉心指导学生就业择业和深造,关心和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真心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文建东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曾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在线课程杰出贡献奖”、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武汉大学第三届十佳教师等。

文建东承担“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具体管理工作,主持了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设计等做出积极努力;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制作运行《微观经济学》慕课,成功进行了翻转课堂实践,系统性地提高了教和学的效果,教改成果多次获奖;注重课程建设和充实教育资源,常年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模式,推进了通识教育理念,有效地推动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关心学生成长,重视班级建设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包括指导学生暑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有效帮助困难学生。

 

吴泓渺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语系主任、武汉大学语言与语言信息中心副主任。曾获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教育骑士勋章”,入选2014年“中法建交50年50人”。

吴泓渺热爱教育事业,在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与科研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他主要担任研究生法语语言学方向的课程,能将语言学这种“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理论,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给学生;重视培养学生兴趣,也善于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点,并能按照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学习的机会,积累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2014年,“中法建交50年50人”名单出炉,吴泓缈凭借他在中法文化交流领域的成就,与企业家皮尔.卡丹、前卫生部长陈竺、哲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学者柳鸣九、作家程抱一、画家范曾、演员巩俐等名人一同榜上有名。

(供图:工会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