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城市治理中迎难而上“啃硬骨头”
南湖清淤施工现场
修葺一新的龟山景区蝴蝶泉景点 通讯员罗倩 摄
居民在东方现代花园小区查看新启用的二次供水泵房
遇到“硬骨头”问题,是绕道而行,还是迎难而上?今年以来,我市密集开展南湖攻坚、岸线资源优化、龟山整治、二次供水等工作,每一件工作背后都牵连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城市治理中的“硬骨头”。
不回避、不畏难,敢于“啃硬骨头”,一张蓝图干到底,攻坚克难,一步一步推进,一件一件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尽快还南湖清水给市民——
明确使命向污染宣战
南湖,是武汉仅次于汤逊湖、东湖的第三大城中湖,19所高校环绕周边,50多万城市居民依托相伴。上世纪70年代,南湖呈现“碧波荡漾、渔舟唱晚”的美景,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发展,周边人口聚集,排污量增加,南湖水质恶化。
“南湖水臭了”成为困扰周边高校师生和居民的一块心病。
武汉作为老工业城市,环境历史欠账较多,但不能因为问题存在时间长、整改难度大,就久拖不决。
南湖水环境关系到南湖片区近百万人的切身利益。为了标本兼治,去年,一场壮士断腕式的治水攻坚战,在南湖边打响。
问题出在水里,根子还在岸上。
金地太阳城是位于关山大道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有居民6000多人,与南湖直线距离不过2公里。由于建设年代不算久远,金地太阳城建设之初已经设立了完整的雨污分流两套系统。然而,小区唯一的污水通道因其他地下管线的阻碍,错接至市政雨水管。这一错,导致小区的生活污水汇入雨水管,雨季溢流进入南湖。
管网混错接改造成为当务之急。征得业主同意后,梳理管线走向,制定施工计划。东湖高新区协同小区物业用时半个多月,重新铺设了一截污水管道,将小区的污水通道与市政污水管连接上。
“你看,水流是往那边走的,那里就是市政污水管。”揭开井盖查看污水排向,东湖高新区建设管理局负责南湖片区管网疏捞的一位刘姓班长说,完成改造后,污水流向龙王嘴污水处理厂,不再进入南湖。
南湖攻坚是一场硬仗。开展摸底普查,实施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实施精细化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完善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实施海绵化改造,实施精细化面源污染控制,实施南湖清淤及生态补水,上述七大任务缺一不可、件件压实。
为尽快还一湖清水给周边居民,南湖攻坚战正分秒必争。
让更多市民感受“龟蛇锁大江”的美景——
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武汉秉持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生态保护理念。
长江主轴是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绿色之轴,其规划之初就提出,对长江沿线生态滨水岸线、重要景观廊道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打造江城辉映的生态文明共享体验区。
武汉以最坚决态度、最有力举措落实长江生态修复各项任务,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长江岸线整治和龟山复绿以雷霆之势果断推进。
曾经,长江岸边码头林立、沙堆如山、垃圾遍地。为还母亲河干净江滩,武汉狠下决心,开展长江干线岸线大整治。
早在2016年,我市就启动沿江港口岸线综合整治行动,针对辖区内非法采砂屡禁不绝、非法码头沿江盘踞的现状,重拳出击,力求实现“江上无非法采砂、江边无非法码头”。
在武昌江滩余家头段,50多岁的武昌居民沈女士非常感慨:码头相继搬迁,每晚来此散步看江景的视野也开阔了。
武汉正在开展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范围内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所有的货物运输码头将退出武汉核心区。
武汉市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工作指挥部负责人称,整治后实现“无货运船厂码头、公务旅游码头集约化、城市滨江生态景观明显提升”,形成洁净优美的长江主轴岸线。
2月22日晚间,上世纪80年代修建、位于龟山上的张小五茶社被拆除,龟山景区着手解决近40年遗留的建(构)筑物,整治复绿工作正式启动。
在龟山上徒步的李先生感叹说:没想到政府行动这么快,看来龟山复绿是动真格了。希望复绿后能建绿道,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龟蛇锁大江”的美景。
因历史遗留问题,山上的乱搭乱建,一度让龟山很受伤。龟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单位曾先后在此办公,由于龟山管理历经多次更迭,建筑产权和经营十分复杂,索道早已停止运营,山下洗马长街拆迁后一直未建绿等,影响了龟山功能的发挥。
面对盘踞在龟山上长达三四十年的建(构)筑物,武汉市于春节后迅速组织对龟山景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认真排查和专题研究,并立即启动整改工作。
经初步排查,龟山景区内共有10家单位40余处建(构)筑物,面积约44000平方米。将按照拆除一批、整治一批、保留一批的原则,分类实施整治。
龟山整治复绿后,接下来还将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配套设施等工作,进一步保护好城市绿脉、擦亮城市名片。
今年改造300处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
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就是军令,必须解决
在江汉区东方现代花园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已于今年1月完成。小区新建了一个全新的泵房,有24立方米大,家家户户都新接了水管,小区居民喝上了更干净的水。
“在改造之前,水龙头流出过渣滓、沙子。”住户赵女士对改造的结果表示满意。
作为全国大多数城市典型的“城市病”,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即城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是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难,难在低层住户不配合,难在前期程序过于复杂,难在施工协调困难。
抱着迎难而上的决心,以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武汉市提出,优化供水布局,加快形成全市供水一张网,大力实施二次供水改造工程。
今年1月,武汉出台《武汉市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实施方案》,自今年起,我市将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中心城区居民住宅存在二次供水突出问题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共计1160处。
目前,市水务部门已组织各区、供水企业共同成立11个勘查小组,对7个区首批604处拟改造供水单元逐一进行了现场勘查。制定下发了《武汉市城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标准(试行)》,《武汉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验收与移交办法》等也在征求意见中。
按照计划,我市今年将确保完成300处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任务。
长江日报记者 王亚欣 黄师师 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