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大武汉》作者:中国军人用血书写武汉故事

17.05.2015  12:14

  武汉晚报讯(文/本报记者刘晓宁 姚传龙 图/本报记者杨少昆)徐力,会说“信了你的邪”的浙江人,从军26年,转业10年,上中下三卷本纪实文学《保卫大武汉》的作者。同时,他又是个奇妙的矛盾体。善于思考又能绝对服从;追求真实,又推崇政治正确;嬉笑怒骂,又坚守着理想的高度。

  他说,写武汉大会战是因为这是抗日战场上规模最大、参战部队最多、牺牲最惨烈、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役,却很少受关注。而他转业到了武汉,就要为这座城市留下点什么。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那段悲壮的历史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近日,武汉晚报记者专访了徐力,听他讲述人、书与历史的故事。

   不是励志是“私心

  徐力离开部队时,有老战友留他,“不如别走,也许能当将军。”徐力挥挥手,“中国的将军多的是,谁能记得住?”他转业有家庭原因,也有私心。他在部队写公文写材料写了20多年。有一天,女儿问他:“爸爸,你一天到晚写东西,到底写的啥?”徐力一想,跟女儿说不清,因为署的都是领导的名字。徐力要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

  当他写出厚厚的上中下三卷本《保卫大武汉》后,他终于可以说出十年前离开部队时,没有说完的话了。“我写这么本书,多少年后都有人记得。

  徐力生于1960年,成长于军人世家,他身上烙印着那个年代人特有的浓重家国情怀。尽管转业的时候,也很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还是抱着要写东西的想法离开了,这一年,徐力45岁。

  一般人看来,这完全算得上一个中年男人追逐梦想的励志故事,然而大大咧咧的徐力丝毫没这个想法,仅仅觉得这就是一个“私心”。开始埋头写《保卫大武汉》时,他根本就没想过能不能出版的事儿,“趁我脑子还好使,把想写的都写出来再说。”而且,他在部队一直做宣传工作,明明非常懂政治,这种敏感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就算写出来了,是否能够审查通过,也未可知。他还是一头扎进去了。

  正当他为写这本书而收集、整理资料时,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来了,胡锦涛在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个信号让徐力的心里安定了很多。

   珍视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细节

  徐力曾在朋友中做过一个调查,询问大家对“保卫大武汉”的了解程度。几乎没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还有人很不屑地说:“还不是打败了,逃跑了嘛!”这句话让徐力很受刺激。

  “武汉保卫战这段历史可是用25万中国军人伤亡的代价、用鲜血书写的啊!”这是徐力少有的流露强烈情感的时刻。正是了解到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遗忘、扭曲和隔膜,徐力停下了手头的事儿,投入到《保卫大武汉》的写作中。

  徐力写着写着也会落泪。他写1938年7月7日,周恩来、郭沫若等人在武汉组织的支援抗战的献金运动。

  女明星捐出了金饰;擦鞋的儿童就把工具箱摆在献金台旁边,擦了皮鞋不收钱,请顾客把钱投入捐款箱中;人力车夫在武汉的盛夏跑得浑身湿透,排着队捐出一天的收入;一位老人变卖了棺材;青楼花魁前一天来了,第二天又来了……

  徐力在那一章节的末尾写到:“再别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了。

  采访中,徐力频繁使用“铁血”来形容中国军人。“如果没有他们的铁血精神,我们的民族早就亡了。

  徐力对绰号为“老虎仔”的薛岳很感兴趣,薛岳被称为“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徐力在书中写了一个细节。薛岳带领的中国军队第一兵团与日一〇六师团在万家岭一带展开激战,阵地几易其手。日军为了挽回一〇六师团全军覆没的败局,向万家岭空投了200多名军官。随后,薛岳组织全线攻击,各部组成敢死队,光着上身,冲入敌营,摸到穿着衣服的日军就是一刀。一夜斩敌3000多人。

  尽管内心情感激荡,在书写过程中,徐力却很克制。他说自己如同考古学家,所做的只是从地下挖出瓷器残片,将它们一块块复原。他很警惕“光荣啊、伟大啊、崇高啊”这些词,觉得太空泛。他珍视的是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细节。

   无史料可查的将军怎么写

  徐力性格中很突出的一点是率直,“不愿意琢磨人”。但是,他又是个极敏锐的人,“一旦盯上你了,觉得你有事儿,我就一定要琢磨出个原委。

  有一年,徐力在兰州军区做指导员,带新兵。有个姓苗的新兵向他请假,说要到两公里之外的三营去看老乡。徐力同意了。吃晚饭的时候,徐力看着那个新兵,觉得不对劲,把他喊过来,问他去哪儿了。对方回答“三营”。徐力让他想清楚再回答。半小时后,那个新兵向徐力坦白自己其实去了兰州市。这跟徐力的判断一样。按照规定,新兵不能去市区,所以他撒了谎。

  等那个新兵熬成了老兵,终于忍不住问徐力,“是不是那天有人在兰州市碰到我了?”其实那只是徐力的推断。“新兵如果从老乡那里回来,离开了熟悉的人,又投入到了陌生的环境,心情一定非常沮丧。而如果从新鲜、热闹的地方回来,人就会很兴奋。”而那个新兵吃饭的时候就很兴奋。

  这是徐力从生活中获得的智慧,这种对人的理解,对事件的推断也烙印在了《保卫大武汉》里。

  梅一平是在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海军最高将领,然而徐力没有找到关于他的任何史料记载,只知道他与所属官兵全部牺牲于田家镇炮台。徐力敬重梅一平,仍然专辟一节来写他。“他是将军,撤退时一定会通知他,但他没走,极有可能是因为炮弹没打完。再加上他是海军将领,海军有传统,最高指挥官要最后一个离开,只要还有士兵在,他不能走。”徐力按照生活逻辑,演绎了少将司令梅一平牺牲前的最后时刻。

  因为这套书并非历史研究,而是纪实文学,他所做的是尽力复原历史,而其中的场景和人物对话则是他翻阅了大量史料和人物传记,揣摩、创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