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今年“凉夏”无酷热 中暑人数比去年降六成
图为:今年武汉不太热,江边玩水纳凉的人也比往年少多了
楚天金报讯 文/本报记者叶纯 通讯员戴旭 李傲 图/本报记者刘蔚丹
“到武汉来避暑吧!”这句玩笑话,对于曾经热得让人受不了的武汉而言,是调侃,却也是令武汉人不太适应的现实。
9月30日是武汉市高温中暑网络直报系统上报截止日,记者从负责管理该系统的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获悉,今年6月-9月,该市上报的中暑病例为123例,与去年相比下降六成,而且无被“热死”病例。
2008年,武汉市启动的夏季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制度,由手写报告卡形式改为网络直报,数据采集更为及时、全面。该系统统计的历年中暑人数变化,成为窥视武汉炎夏“威力”的一面镜子。从中暑人数的升降起伏中,也得以一览武汉区域气候的变化轨迹。
武汉今年123人“热晕”
每年6月初至9月底,武汉市开启高温中暑网络直报系统,对全市中暑病例进行24小时监控。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的统计显示,截至9月30日,该市共上报中暑病例123例,其中重症中暑47例,无中暑死亡病例。与去年高温中暑数据的一片“飘红”相比,今年的数据温和不少,仅为去年同期的四成。
该院副院长陈振龙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武汉就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制度,由各医疗机构中暑病人的首诊医生填写报告卡,向所在区疾控中心上报,区疾控中心则每周向市职防院报告一次,死亡病例则实时报告。
从2008年开始,手写报告卡被网络直报系统取代,报告周期也从一周一次升级为发现即报告,数据24小时不间断更新。目前该系统已形成由近200个直报点组成的市、区、街三级网络。
武汉市职防院透露,去年酷暑时间长,武汉中暑人数高达293人。2003年,武汉曾遭遇一场百年高温,39.6℃的最高气温打破武汉50年来的纪录,连续12天气温超过37℃则打破近百年纪录,这一年武汉的中暑人数达到561人。
32年以来今夏最凉快
今年中暑人数急剧下降,主要得益于今夏的凉爽天气,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陈振龙说。记者就此采访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梁益同了解到,今年武汉市夏季平均高温日数为12天,比常年值偏少7.6天;6-8月平均气温较去年同期偏低2.7℃,居1961年来倒数第三位,仅次于1980年和1982年,为32年来最凉爽的一个夏天。
梁益同告诉记者,不仅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周边城市也同样出现“凉夏”,主要原因是带来暑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今年夏天位置偏南,对武汉地区影响较小,不利于高温形成。同时,东北冷涡让北方冷空气南下活动频繁,也使得气温偏低。
“穿堂风”为武汉降温
在经历今年夏天不可思议的凉爽之后,不少武汉市民不禁追问:武汉还是“火炉”吗?
记者梳理历年来的“火炉”之争发现,去年中国气象频道就曾发布1981-2010年内地平均高温日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榜单上武汉仅名列第七位,年均高温日比榜首的福州少11.4天。而2012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公布的我国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夏季炎热度排行榜上,武汉也仅位列第六。
这些榜单的发布,令人对四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刮目相看”。但其实这份凉爽,并非意外收获。早在2010年,武汉就已经将为城市“降温”作为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年,武汉市规划部门就提出,打造6片放射状生态绿楔,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其中6条城市风道,分别为后官湖风道、府河风道、武湖风道、大东湖风道、汤逊湖风道和青菱湖风道,让风能从郊区吹到城区,以“穿堂风”的形式为城市散热。而根据预估,6条风道可使武汉夏季最高气温,平均下降1℃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