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两型”试验破题7年交精彩答卷 为大国转型探路
7年前的12月14日,武汉正式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承担为国家探索“两型”之路的使命。
我国经过30多年的飞速增长,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承受之重”,探寻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成为当务之急。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武汉成为大国“两型”探路者,为国家提供宝贵的改革经验。
7年,武汉的经济总量从3100亿到今年有望达到万亿,总量翻了3倍,年增长率高达两位数,在全国城市中重返前10。
但武汉的单位GDP能耗,反而每年以8%的速度递减,7年下降了近40%。
“武汉走的,并不是一条简单粗放的传统老路,而是一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生态新路。”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武汉制定了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1个主城区+6个新城区”的空间布局,避免“摊大饼”,主城区控制在三环线以内,重点沿“两江四岸”轴向发展,与6个功能完善的新城之间用地铁连接。这一规划获得了国际城市与规划师学会的“全球杰出贡献奖”。
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武汉正转变经济结构,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
近年来,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每年26%的高速增长,GDP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光谷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均跃居第3位,从2007年至今的7年间,企业总收入在千亿基础上翻了8倍。
武汉在钢铁、化工、建材、农业等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企业和园区,其中青阳鄂大循环示范区内重点企业余气、余热、余压、余水、余料、余渣基本实现“吃干榨净”。2011年,武钢投产了矿渣项目,把120万吨废弃的矿渣磨细,变成绿色建材,7年间,全市已策划实施了196个循环经济项目,投资600亿元。成立了城市矿产交易所、循环经济研究院,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废旧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规模化应用。
“半城山水半城湖”,生态向来是武汉的优势。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武汉将城市一半以上的面积,都划为基本生态控制区,既要大发展,又要大生态。武汉出台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环境保护条例、湖泊保护条例、山体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持续实施清洁空气工程、碧水工程和建设绿色江城,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武汉多次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第一个建立了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成立了全国首家城市矿产交易所,建立了中部第一个农村产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释放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相得益彰。
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全民共建共享。武汉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建设了汉口江滩两型集中展示区,组织“爱我百湖”、“呵护江城”等志愿活动,开展了多领域的创建活动,努力倡导“两型”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两型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机遇和挑战并存。沿着一条特大城市生态发展之路,武汉7年的先行先试和试点示范向国家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