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下真功改善农村环境
武汉下真功改善农村环境
2015年查处违法企业373家,“以奖代补”支持农村生态示范项目建设
图为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的柏泉杜公湖。郭贤乐摄
图为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集镇生活污水湿地处理系统。张雷摄
中国环境报讯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武汉市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作为生态创建的重要抓手,实施各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600余个,在6个新城区开展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农村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2015年,武汉市环保局针对新城区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工作,对373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实施了立案查处,处罚金额共计1172.6万元。
2016年,武汉市就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工作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二是突出重点、加强监管,三是做实环境网格化管理,四是健全完善环境违法查处机制。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将继续加强全市农村生态环保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农村生态示范项目建设,下真功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垃圾处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采取“以奖代补”,提升处理能力
中国环境报讯(鄢祖海 孙旋 杨海垚)在武汉市新洲区旧街洪山村,村民操春香把清扫出的垃圾分成了3堆,分别是菜叶和果皮、塑料袋、空饮料瓶和纸盒,然后分别放入门前的3个垃圾桶。这个习惯,操春香已坚持了1年。据介绍,洪山村318户村民已全部做到了垃圾分类。
洪山村村委会主任洪国祥告诉记者,洪山村下辖4个自然湾,过去,每个湾设有8座垃圾池,小型垃圾车一周要运10多次。2015年5月,新洲区环保局将洪山村作为试点,引进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将生活垃圾、秸秆、干树枝回收后用于制造有机肥。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后,洪山村内的30余座垃圾池告别了异味和蚊蝇,村湾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武汉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垃圾成分不断变化、农村劳动力减少、垃圾利用率低、垃圾处理滞后等问题日渐突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改善农村环境不可忽视的现实需求。
1月 13日,武汉市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工作现场会在江夏区举行。武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胡曙光,副市长刘立勇、张光清等一行先后调研了江夏区五里界街垃圾中转站运行情况、五里界街李家店村上李湾环卫情况等。
会议提出,武汉市要在2016年底前全面建成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乡、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垃圾运转体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垃圾清运率达到100%。
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村湾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武汉市环保、城管等部门制定了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责任。
针对农村垃圾特点,武汉市继续加强垃圾分类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循环综合利用,缓解农业生产性垃圾处理压力。推行农户与保洁员相配合的二次分类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回收力度,提高垃圾利用效率。
同时,武汉市进一步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推进固体废弃物生态处理,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各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
武汉市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环境治理要求、垃圾分类等,激发村民建设清洁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的检查、督办和考核,逐步建立市抽评、区主评、街自评、村互评的4级农村生态环境考评体系。将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和运行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确保在2016年底前,全市各村均建成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村湾环境卫生100%达到湖北省验收标准。
黄陂区开展目标责任制试点 把水源地保护作为重中之重
中国环境报讯(姜小明)武汉市作为山水资源丰沛的中部重镇,素有一城江水半城山之称。近年来,武汉市环保局在全市农村地区实施自然生态保护示范项目、小流域生态修复项目等,出台全市湿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有关规定,保障水源地安全。
位于武汉市北部的黄陂区,处在大别山南麓西段,境内有滠水、界河、府河等5条河流及众多支流,河流总长216公里,流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北湖、后湖等大小湖泊25处,有木兰湖、梅院泥等人工水库及众多塘堰。其中,滠水、木兰湖、梅院泥是黄陂区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10多年前,木兰湖等周边出现了很多生活污水直排管道,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引起了武汉市环保局及黄陂区上下的高度重视。
2009年,黄陂区在全市率先建设了木兰乡(东区)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经过几年运转和当地政府的严格监管,木兰湖水质从Ⅳ类提升到Ⅱ类,以此为契机,黄陂区水环境整治的序幕拉开。武汉市环保局与黄陂区政府联合制定《关于印发黄陂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把水源地保护作为重中之重。
2011年,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武汉市、黄陂区共投入资金1亿元,逐步在蔡店街、姚家集街、长轩岭街、王家河街、李家集街、六指街、罗汉寺街、蔡家榨街等地建设了10座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达1.1万吨,年处理生活污水833.54万立方米,覆盖了整个大别山革命老区,全区乡镇、集镇污水处理率达72.58%。
预计到2016年6月,新建的木兰乡(西区)、祁家湾街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后,黄陂区将基本实现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黄陂区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黄陂区在武汉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治沿湖未达标排污企业、购置环保型木兰湖游船、取缔沿湖肉鸭养殖、取缔网箱养鱼等系列措施,不断改善木兰湖周边水环境。
梅院泥水库是梅店、院基寺两座大型水库和泥河中型水库的简称,三库以渠道连结,全流域面积214.92平方公里,是武汉市的战略水源保护地。近年来,黄陂区在积极推进旅游开发的同时,尤为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在梅院泥水库周边359个村建设村级污水处理设施,设立了专职环保协管员日夜巡查,使梅院泥水库的水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十三五”期间,黄陂区将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确保水源地安全,更加彰显武汉市滨江滨湖特色。
汉南区改变传统模式推进城镇化建设
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减少分散养殖污染源
中国环境报讯(余国华)深冬,武汉市汉南区的马影河人工湿地中,葱郁的植物依旧可见。这里过去是一片严重污染的烂泥塘,而如今已成为栽满菖蒲、错落有致的湿地公园。
污水处理厂改建成人工湿地公园
在马影河人工湿地,整齐排列着20座水泥池,池中水体清可见底,美人蕉、梭鱼草、香蒲等植物在青石缝中郁郁葱葱。
据了解,马影河是汉南区最大的天然湖泊,长期收纳辖区生活污水,水质一度降至劣Ⅴ类。要对马影河实施生态修复,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日处理量3万吨的汉南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马影河的问题。
计算经济账和生态账后,2012年11月,汉南区政府决定将污水处理厂改建成人工湿地公园,种植适合的植物消解尾水中的有机物,水体净化后再排入马影河。现在,这里已成为武汉市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
汉南区位于江汉平原东向边缘,地势平坦,对于开展农村连片整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武汉市环保局多次调研汉南区农村环境状况,依托汉南区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全面推进生态汉南建设,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衡量汉南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完善了区、街、部门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2008年,汉南区被确定为武汉市首个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位于汉南区西南端的湘口街道,是汉南区正式启动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之一。
结合新农村建设,湘口街道新建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开展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循环农业及两清(清洁种植、清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生态村创建等工作。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湘口街道实施迁村腾地,使低洼田得以连片,建设了1.5万亩螃蟹养殖基地,村民收入有了显著增加,2015年,五湖大队、大垸大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武汉市民及国内采购商络绎不绝,为满足需求,两大队开始发展农家乐,成为武汉市农村旅游目的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按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公共绿地
据汉南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当地将农民原有宅基地集中使用,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试点。8个已建成新农村社区的村,共实施土地复垦620公顷,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不因城镇化受到破坏。
在新农村建设中,汉南区配套建设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区8个已建成的新农村社区共配套建设了11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生活污水2870吨,涉及人口1.8万人。
同时,汉南区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公共绿地;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通过政府补贴,大部分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已入住新农村社区的12个村(大队)已全部建成市级生态村,沟北、双塔、南康3个社区还成功创建成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庄。
城镇化进程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居住人口的集中,减少了零星村庄,使土地进一步集中连片,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程度,汉南区成为全省第一个无牛耕区。
农民入住社区后,过去分散的生猪养殖污染源明显减少,目前,汉南区的生猪出栏量已由30万头下降到26万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率达到72%,走出了独具汉南特色的新农村道路。
保护地区原生态
东西湖区建设“两清两减”生态示范项目
中国环境报讯(刘向东)位于武汉市西北部的东西湖区四河环绕,汉江、汉北河、沦河、府河4条河流分别从东西湖区南、西、北3面环绕而过。对于东西湖区而言,水环境污染治理尤为重要。
完善乡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示范区
武汉市环保局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地区原生态的原则,立足武汉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全局和东西湖区独特的水域特点,确立了将东西湖区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家园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统筹结合的方针,对乡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改造,全面打造生态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东西湖区在武汉市环保局的指导下,加速实施辖区内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了金银湖水系七湖连通、径河清淤护岸、黄狮海水体连通修复等工程。开工建设东西湖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污水主管网近80公里、污水支管网360余公里,全区日处理污水总量12万吨以上。
东西湖区共建成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套、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9套,并委托第三方环保公司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运行维护。东西湖区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纳入考核,督促街道落实主体责任,确保设施稳定正常运行。
同时,东西湖区积极开展“两清两减”生态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农业种植户、养殖户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实施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完善落实排灌港渠清障保洁长效机制,努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力打造生态乡镇。
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也有利于探索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民主自治体制机制的改革。只有从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消耗模式等方面考虑,才能建成长久有效的农村生态保护体制。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秸秆气化站
位于东西湖区的慈惠街道,坚持把群众住得好和富起来两大工程综合考虑,逐步做大做强旅游农业,实施“两线三点四化”(铁路绿化线、江堤绿化线,张公堤森林公园、白鹤咀滨江公园、卓尔汉江花世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经济建设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慈惠街道立足国家生态乡镇定位,紧抓市、区两级实施第二轮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和赏花经济示范片区建设的契机,大力强化生态经济理念,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疏堵结合,形成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
慈惠社区是慈惠街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居民区。社区采用生物质集中供气系统,建成可日产燃气360立方米的秸秆气化站,日消耗废弃秸秆1.25吨,能够满足300户农户的生活炊事用气。先后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以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慈惠社区合理布局、统筹建设社区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在“春桃、夏榴、秋桂、冬梅”4个村分别建设污水处理池3座,建设格栅井、生态湿地、生态浮岛等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日处理污水430吨以上的目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为东西湖区整体水环境安全奠定基础。
同时,慈惠社区建成了一整套社区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每3户~5户配置一个垃圾筒,一个自然村建设1座以上垃圾收集池,在“春桃、夏榴、秋桂、冬梅”4个村建成了两座小型垃圾转运站,社区垃圾收集率和转运率达90%以上。构建起农村社区保洁、环境监督、绿化养护、生态维护的市场化长效管理机制,不仅减轻了农村面源污染,也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