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鱼”命名60周年 年产70多万吨

17.10.2015  18:34

武昌鱼

    新华网武汉10月17日电(记者俞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种名“团头鲂”,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武昌鱼”,今年迎来60岁生日,年产量已达70多万吨。

    “团头鲂命名60周年纪念大会暨团头鲂学术研讨会”16日-17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这一领域专家就团头鲂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营养生理等方面展开交流与探讨。

    195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易伯鲁(后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入驻湖北梁子湖,对鳊鲌鱼类进行专题研究后,发现了鲂属鱼类一新种,定名为“团头鲂”,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武昌鱼”,为全国池塘养殖增添了新的优良种类。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王卫民介绍,由于抗病力强、成活率高、脂多味美,在水产工作者持续研究和推广下,团头鲂很快跃升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年产量已达70万吨。

    多年来,一批批科研工作者专注于团头舫产业发展的研究,在人工养殖技术、遗传选育、病害防治、饲料营养、基因组资源发掘等多个方面取得进展。但近年也遇到一些瓶颈,包括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内的不少长江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出现了种质资源退化、性成熟提早、抗病抗逆能力下降等问题。

    为了推动团头鲂产业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团队走遍长江中游地区,包括鄱阳湖、梁子湖、天鹅洲等水域,通过对收集到的优良亲本进行种质资源评估,制定科学的育种方案,采用分子标记辅助与数量遗传综合选育技术。目前团队已经选育出生长速度较快、抗病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好的第四代,即将申请新品种。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