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昌的十座城门 起义门尚存 多数成地名

11.06.2016  15:19

寻找老地名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武汉有个起义门,但大家知道起义门就是武昌城老城门之一的中和门吗?

武昌城墙始筑于明代,原设九座城门,清初重新命名,分别是北面的武胜门,西面的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南面的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以及东面的宾阳门、忠孝门。

清末粤汉铁路开始筹划修建,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宾阳门以南城墙东南段增开了一座“通湘门”,成为武昌城第十座城门。二十世纪初,中和门被命名为“起义门”,成为老武昌城门中唯一一座得以留存的城门,而其他的门,不少成了地名。

武昌古城有1800年历史

武昌区文体局文化科刘心敏科长介绍,武昌古城起于公元223年孙权筑夏口城时,已跨越1800年历史。那一年,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夏口城,“依山傍江,凭墉藉险”,实为一座形势险要的军事堡垒,方圆仅二三里。

南朝时,宋孝武帝于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故武昌在那时又称郢城。梁武帝时,梁将曹景宗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石城为军事堡垒,北临沙湖、余家湖,南距郢城约二里。此后,隋文帝于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城内,故古时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后来,唐节度使牛僧儒驻鄂州,改建鄂州城,不仅城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以陶甓围城,武昌有砖城自此始。

武昌城基本定型于明朝。1371年,朱元璋的大将、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将城区扩大到黄鹄山(今蛇山)南,城周约20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墙高2至3丈不等,环城挖护城河一道,水深1丈多,辟有9个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欸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埠门,东北则有小东门。1535年,都御史顾磷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改新南门为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改为起义门),改望泽门为望山门,改竹欸门为文昌门,改草埠门为武胜门,改小东门为忠孝门。清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又在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

起义门现是全国重点文物

2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昌首义南路的武昌起义门,城楼灰瓦红墙,四角飞檐翘起,外观雄伟壮丽。

在城楼的东西两侧,重建了城墙,西侧城墙上有4个圆拱门洞,不时可见车辆往来穿梭,现代与古典的交汇,电光石火间,让人仿佛穿越了历史。起义门的老城楼,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倾废了,2006年,因道路改造,起义门前挖掘出一段长条石作基础、青砖砌成的矮墙,考古专家考证,那就是明代建造的起义门瓮城遗址(瓮城:也称月城,是古代城市攻防体系中依附主城墙而筑,用来保护主城门的建筑物)。

刘心敏介绍,起义门被誉为辛亥革命“首义胜利的开端”。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起义门就是湖北革命党人首先控制占领的地方。为纪念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于1912年改名为起义门。历史学家认为,起义门既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终结,又象征着一段历史的开启。

起义门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被评为国家级文物。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城楼在原址上被修复。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时,起义门作为辛亥革命的一处重要胜迹,城楼修整一新,并在其东西两侧仿古重建了一段古城墙。

多数古城门成了如今的地名

虽然以城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只有起义门,但作为地名留存至今的武昌古城门还有好几个,如宾阳门(大东门),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等。

说起宾阳门,现在的武汉人可能大多不知道,但如果说大东门,一定是所有的武汉人都知道的地方。如今的大东门只是个地名,但曾经这个地方的大东门城门,就是被称为宾阳门的武昌古城的九大城门之一。城门建于1371年,其具体位置在千家街北端武珞路上。因此门在古城的正东,又与其北的小东门相邻,所以被称为大东门。1535年改名为宾阳门,有临近东升的旭日之意,但老百姓仍习惯称大东门,沿用至今。

大东门北依蛇山,南有护城壕堑,形势颇险,在古代战争中易守难攻,具有一定的军事战略地位。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据守武昌时,曾在此与清军发生过多次激战。

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于今民主路和临江大道的交会处设置一城门,名为汉阳门。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入武昌城后,始拆城垣,汉阳门就废了。虽然门没有了,但人们仍习惯称这一带为汉阳门。这一带在历史上是武昌至汉口的主要水路交通要道。据《江夏县志》和《湖北通志》记载,1574年汉阳门设有扬子江渡,直达汉口;清时置大江渡,又名汉阳渡。之后一段时间,汉阳门一带先后修建了五座码头。由现在的桥头堡北侧起,依次分别为:汉阳门上码头,汉阳门中码头,汉阳门下码头,煤驳停泊码头和衡善堂码头。可见,汉阳门一带水路交通发达。

除了这两个“”,在武汉的地图上,仍可以找到以古城门为地名的门,例如,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保安门和忠孝门,它们有的还存在于官方的名册里,而有的,则仅在老武汉人的习惯称呼中流传。(记者严珏 通讯员王伟 摄影詹松)

责编: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