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人物】武大校友张继先:“疫情上报第一人”
记者:付晓歌
2月6日,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给予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和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记大功奖励。
张继先是武汉大学1989届临床医学专业校友,作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华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她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后,最早和院方一起上报。为什么她能成为疫情上报第一人?
“感觉自己做对了”
事情要追溯到2019年12月26日,医院附近小区的一对老两口来医院看病,以为只是普通的发烧、咳嗽,拍出来的胸部CT片,却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
2019年12月27日早上,呼吸科交接班时,张继先看到胸片后,凭借自己医学思维和敏感性,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她赶紧让老两口把儿子叫到医院来做检查。儿子没有任何发热咳嗽等症状,但CT片上显示肺部有相同的表现。
这一天,医院还来了一位华南海鲜市场的商户,一样的发烧、咳嗽,一样的肺部表现。“一般来说,一家人来看病,很少三人同时得一样的病,除非是传染病。”张继先给这些患者做了甲流、乙流、鼻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与流感相关的检查,全部呈阴性,从而将流感排除。
“这到底是什么病?”张继先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大,12月27日,她把这四个人的情况向业务院长夏文广、医院院感办和医务部作了汇报,医院立即上报给江汉区疾控中心。
12月28日、29日两天,门诊又收治了3位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患者。到这时,就有7个一样症状的患者了。
“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病症,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有4个患者了,这肯定有问题。”张继先判断,7个患者,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只是轻重有区别。张继先敏锐地意识到情况不对,立即又向医院进行了报告,并建议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
12月29日下午1时,分管副院长夏文广召集了呼吸科、院感办、心血管、ICU、放射、药学、临床检验、感染、医务部的10名专家,大家对这7个病例进行了逐一讨论,影像学特殊,全身症状明显,实验室检查肌酶、肝酶都有变化,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种情况确实不正常,要引起高度重视。当知道还有两例华南海鲜市场类似病史患者,在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接受治疗,医院立即决定直接向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报告。
12月29日是星期天,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接到报告后快速反应,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金银潭医院和江汉区疾控中心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始流行病学调查。
傍晚,武汉市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相关专家来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逐一查看了这7名患者,接走了6名,其中轻症3名、重症3名,另1人留下继续治疗,于1月7日病愈出院。
疫情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控制,“我们现在感觉自己做对了!”张继先说。
“张继先能够敏锐发现疫情并及时上报,我们都不感到奇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么冬爱说。读书时,张继先和么冬爱是同班同学,睡上下铺。
“上学的时候,她学习非常好,有一股子钻研精神。”“工作态度十分严谨。”“她对待专业有一种刨根问底的劲头。”采访中,张继先的大学同学们这样评价她。
张继先在武大上学时的登记照
第二排右二为张继先
么冬爱认为,张继先能如此敏感地发现疫情,得益于上学时培养的扎实专业功底和医学思维体系。再加上,她对工作有着勤于钻研、精益求精态度。“她是一个心系工作的人,她也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和同学们分析疑难病症,时刻不忘本职工作,连同学聚会时也不例外。”
张继先(中)与同学们在一起
“SARS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正是因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张继先意识到情况不对,“这个病到底是否具有传染性?”
收治最初的一家三口患者住院时,张继先就在呼吸科病房隔出一块相对独立的地方,打造了一间隔离病房,共有9张病床。张继先再次向医院报告了患者的收治情况。
从27日发现那一家三口起,张继先就要求所有的呼吸科医护人员戴口罩,要求大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医院给他们科室批了N95专业防护口罩,“我们只有进入那个区域才戴N95,其他区域还是一般医用口罩。”张继先说。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两家三级医院之一。6位患者被金银潭医院接走后,张继先的呼吸科门诊又陆陆续续收治了类似的患者。到元旦时,这9张隔离病床不够用了。
仅有口罩,张继先觉得还不够。她又在此时嘱咐科室人员在网上订购了30套细帆布的白色工作服,当做隔离服。2019年12月31日,这批工作服寄到了医院。在进入隔离区域时,张继先要求大家多加一层防护。“不管怎么说,我们多穿一层,对自己防护就好一点。”张继先说。她还明确要求隔离区内的所有医疗用品均不可与其他患者混用。“为了避免二次感染,医疗废弃物做好单独处理。”
一直到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明确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能够人传人,这30套“防护服”终于完成自己的使命。当天,医院给他们配备了三级防护服。
随着疫情的发展,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的门诊量开始激增,有相似症状的患者越来越多。张继先担心出现患者交叉感染,和同事们一起给其他呼吸道慢性病住院患者做工作,让他们尽快出院。有的患者不愿意出院,医护人员就耐心地找各种理由劝说。
尽管防护装备跟不上,但医院处处小心,尽可能把防护做到极致。由于处理得当、上报及时,在疫情大面积爆发前,张继先所在的科室做到了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患者交叉感染。
张继先说,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生根于SARS。2003年抗击SARS时,当时37岁的她是江汉区专家组的成员,每天的任务就是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
“我从那个时候就认识到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张继先说,医生看病,要问患者的住址、职业,这一下来了四个华南海鲜市场的,怎么会没有问题?“这就是SARS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 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2020年元旦期间,呼吸科的门诊量开始激增,由原来一天100人左右,增加到230人左右,有着相似病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1月17日,医院将住院部一楼改造成为专门的隔离病区。1月30日,医院作为第三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定点医院。医院改造成立了6个病区,设置了160张床位,承担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
张继先“像救火队员一样”,在离疫情最近的地方战斗。她告诉记者,医院采取的是三级负责制,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危重病人由她来负责。其他同事忙不过来时,她也会主动顶上去。
疫情的逐渐蔓延,考验着无数医护人员。“从12月底到现在,我们几乎都没有休息过。每天从睁眼忙到天黑,已经没有什么时间概念了。下班倒头就睡。”张继先说。
据了解,医护人员仅脱一次防护服就需要耗时半小时,有27个步骤,需要12次消毒双手。防护服不透气,还要戴N95口罩,几个小时下来,身上全部都湿透。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医护人员几乎一天不吃不喝。因为N95口罩贴合很紧,许多人鼻梁和眼下都生了压疮。
随着疑似患者越来越多,呼吸科人满为患。需要救治的病人太多了,时间完全不够用,医护人员面临巨大的压力。看着身边的医护人员被感染,张继先心痛又无奈,“我们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做到万全的防护。”
2月8日,中西医结合医院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张继先收”。这封信来自广州市五羊中学一位中学生。“公司可以晚上班开业,我们可以推迟开学,可你们却敞开大门,对患者进行无微不至贴心的治疗,你们不顾危险,前赴后继地冲向战场……武汉加油!”信封里还夹了这个孩子捐的五百元钱。
“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感觉非常温暖。”张继先说,“谢谢这位小朋友,正是因为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我们感到很振奋,很暖心。我们现在坚持工作,才能让更多患者得到治疗。”
张继先说,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同学们通过微信、电话纷纷给她加油打气,提醒她注意防护,注意安全。这也是她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
据悉,经过治疗,已经有不少医护人员痊愈出院了。张继先不断为同事们加油鼓劲,她告诉团队,以前我们是“白衣天使”,现在我们是“白衣战士”,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什么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采访手记:
当记者用微信联系上张继先时,她还奋战在抗疫一线。工作间隙,她表示晚上可以通电话。
“喂,你好,我是张继先。”在元宵节的晚上,记者拨通电话时,听筒那头传来的声音有一丝沙哑,疲惫感扑面而来。
由于抗疫工作十分繁重,张继先一开始并不想接受采访。她说,这些工作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后来在同学的再三劝说下,她决定接受来自母校的采访。她说,同学们认为她的亲身经历能够激励学弟学妹,听到这句话时,才下决心接受采访。
“医护工作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张继先希望医学生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认真,并且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她认为,大学时期认真学好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再学习更加重要。仅仅是经过5年、8年的学习,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不断了解最前沿的医学进展,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检验,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此外,她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还要有人文关怀。“尤其是要注意与病人的沟通方式,要尽量用病人听得懂的话语与他们交流,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当得知母校还有部分留校师生后,她十分担心,让记者务必转告各位老师和同学,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做好防护工作。“能不出门尽量不要出门,我们再熬一熬!”
一件事情做一次容易,如果能坚持做10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热爱。但如果一件事情坚持做30多年,除了热爱以外,或许就还有更多的原因了。记者在张继先身上体会到了,这是一名武大学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更是一名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部分素材来自《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
(摄影:陈卓、崔萌 供图:么冬爱、张继先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