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

27.06.2017  04:41

新闻网讯(通讯员占兰)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公布了第二批92个双创示范基地,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15所高校入选。

2001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并以此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2002年,学校成为首批进入“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之一;2006年,首批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6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学校深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来,我校统筹、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整体构建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创意促进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深化顶层设计,在培养方案修订中明确“将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成立创业学院,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制,构建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通过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信息交流与服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模式和服务方式等方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推进公共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共享,整合现有实践平台,依托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实习基地。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项目路演等竞赛活动,积极组织课外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通过10余年的建设,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斐然。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目前学校开设了34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群,2016年4500余名学生选修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近3年共有637名本科生获得3847个创新学分;每年立项建设11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学科竞赛项目,每年有4000余名学生参与;近三年学生申请获批的专利达300余项;校园内常年活跃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达百余个。

武大学子在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中屡创佳绩。2015年首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荣获3项金奖,获金奖数居全国第一;2016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再摘一项金奖;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摘四金二银;2016年“英特尔杯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成功摘得 “英特尔杯”;2016年DJI无人机开发者国际大赛获全球第三。

此外,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创业故事迭出。计算机学院学生、1992年出生的谢梦非,大三已经修完了全部学分,独立设计了“武大助手”、“武大树洞”等一系列很火的应用;“大山里的魔法教室”公益项目,获第一届全国公益创业大赛金奖、第一届清华北极光公益创业大赛金奖;武汉大学“smile服务队”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项目服务大赛金奖。

一批具有社会担当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从珞珈山走出。据中国校友会网统计,2016年武汉大学获得校友捐助资金累计达12.31亿元,排名全国第三,充分彰显了从珞珈山走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近几年,我校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单位就业人数保持增长趋势,毕业生就业率为95%以上。据对用人单位和校友的调研反馈结果,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一致好评。

据了解,启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是国务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目的在于进一步放大标杆效应强化支撑能力,提升社会影响,形成新的创新创业经验并在全社会复制推广。学校将尽快制定工作方案,认真抓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支持建设“双创”支撑平台、推动融合协同共享发展,与政府、企业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创业通识课(资料图,本科生院供图)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