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没脸回家背后的无奈

25.12.2014  10:33

  又到岁末,有人欢喜有人愁。不高的收入,勉强维持的生活,让一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对回家既憧憬又惧怕。《人民日报》昨日摘编一篇文章,关注的正是城市年轻群体“没脸回家”的特殊心态。“没脸回家”的说法看似夸张,但这种心态何尝不是社会的侧面写照。“没脸回家”并不是农村大学毕业生独有的心态,折射的是社会转型期,城市年轻人遇到的生存困惑和就业压力。这种心态形成于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之下,形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之中,而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都还只能说尚在建设之中。“没脸回家”反映出一些城市劳动者的窘迫生活。蚁族、蜗居,诉说着低收入劳动者的无奈。尤其是一些农村大学生,身上寄托着父老乡亲们的期盼,毕业之后大城市的生活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如意。高房价、高物价面前,一些年轻人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现实中,也有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拼爹”的困扰。

  年轻人是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曾引起过热烈讨论,其实选择哪里工作是每个人的自由,关键是如何创造更多让年轻人能够通过努力实现价值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能仅仅在大城市有。缩小城乡之间差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人们在家门口就业的几率就会越高。地区发展越均衡,产业布局越合理,中小城镇发展越活跃,就业的机会和空间也就越大。到时候,大学毕业生不用都挤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而是可以很自然地选择自己生活创业的地方。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愿景和期望。“没脸回家”也提醒社会应该更多关注青年人的生存。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社会为年轻人预留的空间有多大,他们成长和突破的空间就有多大。在传统的社会规则中,论资排辈的现象盛行,现在有突破但还存在。不论是薪酬等级、绩效考核,或是荣誉嘉奖,年轻人都处于阶梯最底层,面临的压力不小。建立更公平的社会发展机制、竞争机制,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上升渠道,不仅仅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问题,更是关乎激发每一个人创造激情、增添社会活力的问题。(艾丹)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