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是这样炼成的
10月29日晚,武汉琴台大剧院,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开幕大戏《八月桂花遍地开》震撼上演,当“桂花岭苏维埃”匾牌被女主角桂花和乡亲们簇拥着高高举起,这充满革命激情的唱段,让全场观众热血沸腾,齐声和唱。
大幕落下,全体演职人员难掩内心的激动。策划、立项、创作、修改、打磨……三年磨一剑,如今获赞誉,总导演张曼君告诉记者:“在抓文化题材的选项上,湖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省委宣传部领导直接参与谋划、具体指导,启迪了我们艺术家的创作思路。”
11月13日晚,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在琴台大剧院举行。
《八月桂花遍地开》荣获优秀剧目奖等7个奖项,成为本届歌剧节一大亮点。《八月桂花遍地开》主要唱段作为压轴节目上演,再次引起观众长时间喝彩。
《八月桂花遍地开》演出大获成功,不仅蕴含着全体演职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更饱含着领导的直接关心与支持。
回首创排之路,省委书记李鸿忠亲自过问创作情况、亲自审看全剧演出,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多次关心创排情况,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2次逐字逐句修改剧本、3次参加创排座谈、4次到排练现场调研,郭生练等多位省领导关心支持创作演出各环节。
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演艺集团等多方精心组织、指导部署,省歌剧舞剧院主创团队多次赴黄冈、咸宁等革命老区采风,研讨座谈,反复磋商,创排修改,碰撞打磨,推出了这台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开幕大剧。
秉承《洪湖赤卫队》的优良传统,《八月桂花遍地开》坚定不移地走民族歌剧的路子。
一
“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2300多年前,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在湖北写下了关于桂花的美妙诗句。而500年前,大别山下就有酿制桂花美酒的民间传统。
2011年12月22日,在我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鸿忠对文艺界殷切寄语:“湖北文化资源丰富,要把优势的文化资源变成更多更好的作品、产品和精品,不能‘用做西装的料子做围裙’。”
在此一个月前,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荆楚大地的余音未散,又传来我省争取到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承办权的好消息。省领导立即作出指示,我们必须打造和推出一台高质量的民族歌剧迎接歌剧节。
如何避免“用做西装的料子做了围裙”?如何把优势的文化资源变成更多更好的作品、产品和精品?成为打造这台高质量民族歌剧的重要指导思想。
2012年4月14日,在省演艺集团﹑省歌剧舞剧院举办的民族歌剧创作研讨会上,艺术家们在思索:“从1952年到现在,我们演出了40多部歌剧,如《洪湖赤卫队》、《樱花》、《四月卡农》等。2014年在湖北举办歌剧节,压力很大,剧目创作应从哪里突破?”
2012年8月31日,省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新形势下的全省文学艺术工作。“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李鸿忠说,希望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热情讴歌伟大时代,抢抓“黄金十年”机遇,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是改编名著?还是原创剧本?是民族风格?还是西洋正腔?
2012年12月14日,歌剧创作座谈会在武昌召开,这是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邀请省内外艺术家们召开的“诸葛亮会议”。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剧院、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我国一流歌剧专家与我省作家、艺术家会聚一堂,为我省歌剧创作出谋划策。听取各方意见,经过几番争论,尹汉宁在集中大家意见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要走民族化、本土化道路,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创作意向,以鄂东、鄂南戏曲、民间小调为主要音乐元素,以大别山革命为历史背景,合力打造一台能综合反映湖北现在文艺创作水平的原创民族歌剧。
在这期间,省文化厅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湖北省剧目创作工作会议。就湖北歌剧剧目创作形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歌剧艺术要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生态相融合,歌剧创作要更好地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湖北备战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要做中国歌剧,写湖北题材,推优秀人才,受群众欢迎。
桂花,这中华之花,大别山之花,再次植入艺术家们的心田。
二
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是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
这首歌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路唱到万里长征路上,唱到了光辉灿烂新中国成立。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这首歌曲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一时间此歌红遍全国,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萦绕着这首经典红色歌曲的旋律,省歌剧舞剧院全面进入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状态。2013年初,省演艺集团成立了工作专班,组织精干创作力量,分两组深入生活进行采风,以便尽快拿出民族歌剧文学剧本。第一组先后赶赴罗田、宜城、荆州等地采风;第二组赴英山等地采风。
专家群策群力,剧本几经修改。总导演张曼君、著名作家熊召政、一级编剧周慧、知名作曲家王原平等核心主创团队,开始了歌剧剧本音乐舞美的创作。
伴着剧本创作的紧张节奏,创作研讨会在武汉、石家庄、咸宁、淄博等地密集举行,省内外戏剧、文学界专家学者围绕创作献计献策,过中的观念交锋、灵感碰撞、思想交流难以言尽。
一位主创人员说:“经历了艰难与痛苦、纠结与争吵,经过在革命老区多次深入釆风,最终在主创团队达成共识,确立了以第五稿为基础的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文学剧本,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文学剧本的创作阶段,并对下一步的音乐创作进行了研讨和对接。”
2013年11月初,正式进入音乐作曲。动笔创作前,作曲家王原平并没有马上着手谱曲,而是反复思考“如何用本土的表现形式,巧妙展现中国的民族歌剧”这个问题,并为自己拟定了“好懂、好听、有特色、感动人、让人震撼”的创作方向。
考虑到剧本故事发生在大别山区,从黄冈走出来的王原平多次回到大别山地区采风,选取了大别山区代表性民歌、民调和东路花鼓等湖北特色的音乐元素,为剧中人物设计对应的基调音乐。此外,创作时,他将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歌剧中的特性音乐使用,“这些设计,容易让观众产生联想,情感能随着故事走,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熟悉亲切。”由于歌剧的音乐表现不同于其他,王原平巧妙地为不少唱段设计了西方歌剧中合唱、重唱、咏叹调等形态。
该剧指挥罗怡林也是作曲者之一。他认为,中国歌剧的创作必须坚守民族歌剧的道路不能动摇。歌剧《洪湖赤卫队》之所以深受喜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音乐来自于民间和戏曲音乐,又高于原有的音乐元素。歌剧虽然是从国外传过来的,但大胆借鉴的同时,也要在民族性、本土化、大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让广大观众都易于接受的中国的民族歌剧来。
11月中旬,主创团队全部人选名单确定,并进入舞美设计、创作、出图、模型制作和审稿阶段。
三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于2014年2月正式开排。剧组演员在排练中,不怕苦不怕累,听从指挥、甘于奉献,体现了很高的专业素质和团队精神,导演张曼君经常被感动,感叹说湖北这样的团队全国少有,所有的演员都非常敬业,很了不起。
为保证演出质量,由于舞台演出需要,省歌剧舞剧院对外招募了30名年轻的合唱演员充实到新歌剧的队伍里来,整场台上歌剧演员达80余人。
剧中女一号“桂花”分别由总政歌舞团王庆爽和省歌剧舞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马娅琴担当AB角。4月初王庆爽刚结束西藏下部队演出后就赶到武汉参加排练,当时她身体不适,仍然带病坚持排练。由于剧情需要,她每天需完成大量唱段,工作异常辛苦。为了剧中人物造型的需要和保持良好舞台形象,王庆爽每天控制饮食,一天只是中午吃一餐,晚上还坚持游泳一千米。天天饿得头晕目眩,但还坚持排练,丝毫不懈怠。马娅琴担任“桂花”B角,为符合演出需要,她自己掏了一万元进行形体塑造,使外形更吻合剧中角色,为排练付出了大量心血。
从今年2月中旬起,演员们进行剧中合唱排练,3月至4月开始整剧排练,放弃节假日休息,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全泡在排练厅。这期间恰逢清明节,为了不影响整体排练进度,总导演张曼君在母亲去世未久的情况下,并没有请假回老家扫墓。清明节当天,她虽然心情很沉重,依然坚守在排练场,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
四
今年4月16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到省歌剧舞剧院,专程调研新创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排演情况。
在观看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重点章节排演后,尹汉宁指出,我省的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一个高峰。新创作的歌剧难以企及《洪湖赤卫队》,但传承创作思路,弘扬当年的创作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希望创作团队坚定信心,坚持走民族歌剧创作道路,加深对《八月桂花遍地开》历史背景的认识,在剧本、音乐、表演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打磨,力争再打造一部歌剧精品。
5月下旬,首版《八月桂花遍地开》在武汉与观众见面。文化部副部长董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等与千名观众共同观看。在文化部与湖北省联办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工作会议上,董伟副部长就《八月桂花遍地开》演出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
尽管演出现场十分热烈,观众给予极大的鼓励与期待,为湖北又产生了一部大型民族歌剧叫好,同时提出:“为什么在舞台上,唱大别山却看不见山,唱桂花却见不到花?”舞台上巨大的前倾式主框架,固定抽象,舞台灯光更是普遍昏暗,专家与观众都反映:过于单调,缺乏变化!还有观众认为,剧中的唐家兄弟分属国共阵营,在首演时似乎更多陷入情感漩涡,没有泾渭分明的对立冲突,让观众和专家都感到:革命性、斗争性不足,人物身分关系比较含糊。
同时面对连续五场演出的叫好与领导、专家、观众的意见建议,加之离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正式开幕不足4个月时间,改不改?如何改?湖北歌剧舞剧院和全体剧组既忐忑不安,又犹豫不决。
尹汉宁部长斩钉截铁:必须改,而且要大改,舞美进行颠覆性全新设计。为此,他两次逐字逐句修改剧本,亲自撰写了部分唱词,对人物角色重新进行定位。还派省委宣传部分管部领导和文艺处同志蹲点进剧组,与主创人员逐字推敲、逐段修改。
尹汉宁还将王原平、周慧等9位剧组主创人员请到办公室,专门抽出时间,为大家专门讲解1927年国内革命斗争的严峻形势,腥风血雨年代国共两党的阶级对立,并结合革命历史事件启发大家的创作思路,建议主创人员观看电影《八七会议》和《忠诚与背叛》,强调《八月桂花遍地开》必须具有鲜明的革命主题性,能够代表当前中国民族歌剧的最高水平。
省演艺集团综合各方意见,与主创人员进行反复沟通,决定对剧本、舞美、音乐进行全方位的修改。
省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秦德松介绍,团里一个月内两次赶往北京,与全国著名舞美设计修岩进行交流沟通,双方甚至发生激烈的观点碰撞,几次大声辩论到凌晨三四点。“目前新的舞美设计,布局、场景、灯光变化很大,并且增加了小机关,整个舞台变化会很漂亮,观众们应该会目不暇接。”
在修改之后的剧本上,记者赫然发现:一张《八月桂花遍地开》音乐段落表,一看吓一跳,满页印着“新增加”、“改词”、“改配器”、“挪移”等醒目红字。细细一数:40首唱段竟然改了23首,改动幅度超过57%。王原平说,好作品是打磨出来的,大家都感觉剧情和音乐越改越顺畅了!
五
“春涝秋旱灾连灾,哀鸿声声谁理睬,当牛做马头难抬,谁救穷人脱苦海……”悲怆雄浑的合唱,一下子沉入那个黑暗压抑的年代。
以这首合唱《谁救穷人脱苦海》拉开歌剧大幕,正是用心琢磨、精心修改之后的成果。
8月11日,尹汉宁再次来到省歌剧舞剧院,调研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修改排演情况。他指出,经过进一步修改,人物逻辑关系理清理顺了,思想性艺术性加强了,为打造成精品提供了基础。修改过程中体现了主创团队的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同时他非常关心演职人员的生活,提出要搞好后勤、经费保障,让大家全身心投入,要对打造精品充满信心。
10月15日,我省精心创作排演、反复打磨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在汉首演。演出结束后,尹汉宁与主创人员和演职员进行交流。他指出,首演的效果可以用观众的热情和掌声来回答,掌声经久不息,非常精彩、非常成功。我们要致力于把它打造成经典,不仅要在歌剧节演、在湖北演,还要到北京、外省去演。
确实,当晚《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剧唱段,让不少观众深深铭记。在省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乐手们的合力下,音乐时而温婉、时而淳朴、时而激昂、时而恢弘……将故事推向高潮。台上演员们通过咏叹调、宣叙调、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大合唱等,让各种经典歌剧表现形式艺术呈现,观众完全沉醉在歌剧的魅力中,散场时一位武汉音乐教师向记者称赞:“真是达到了中西合璧,神形交融!”
10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称该剧“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鲜明,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音乐优美,朗朗上口,从内容到形式既有传承,更有创新和发展。”
10月27日,省委书记李鸿忠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与千余名观众一道观看《八月桂花遍地开》演出。演出结束后,省委书记李鸿忠看望慰问了主创和演职人员。他说,湖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湖北也是一片艺术的沃土,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德艺双馨的“文艺鄂军”。此次我省以红色革命历史为题材,与国内文艺界大师一道,共同努力打造了这台大戏好戏,非常成功,可喜可贺。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优美的旋律,回响在琴台大剧院的上空。假以时日,《八月桂花遍地开》,亦将开遍中华大地。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