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四引”相携开前路 ——孝感市检察院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大堰模式”综述
本网讯(通讯员 张毅军 熊长春)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排排造型新颖的太阳能灯矗立路旁,一片片新建的茶园翠绿欲滴,从里到外,满目葱茏的大堰村焕发着勃勃生机,精准扶贫的种子在这里蓄势待发。
孝昌县卫店镇大堰村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精准扶贫点,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单位,市检察院提前谋划,多举并进,一个精准扶贫的“大堰模式”初见雏形。
1、思想引领 明确方向
他们先从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入手,与村干部一起调查研究、促膝长谈、外出参观交流,使村干部真切感受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让贫困户明白扶贫不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要针对村的现状,发展适宜产业带动脱贫致富,摒弃旧的思想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经过多论研判,市检察院提出“精准服务、产业扶贫、联系群众、弘扬法治”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这一工作思路,工作队找准帮扶突破口,制定出筹措社会资金建立专项扶贫基金,带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脱贫,信息公开确保扶贫资金不断增值,结合检察职能,打造平安法治村镇等一系列扶贫措施。
2、信息引领 精准发力
准确的信息是正确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大堰村现有4个湾,8个组,428户1580人。其中低保户53户,孤寡户1户,五保户1户。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摸底调查,对于该村各户的家庭成员、经济收支、帮扶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工作队了然于心。通过实地查访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征求村民意见、与村干部座谈,对大堰村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工作队心中有数。
工作队做到精准化识别、精准化施策、精准化推进。
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等工作方法和步骤,工作队严格识别确定了40户贫困户并逐一立卡建档。
审时度势,谋定后动。2015年市检察院全力协调各方筹措资金76.5万元,建立大堰村精准扶贫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其中,市检察院就出资61.5万元,实行专款专用,由镇财政所负责管理,工作队负责监管。
随后又出资9.9万元,为大堰村安装太阳能路灯25盏。投入5万余元,购置了电脑、办公桌椅等设施,协调市电信公司为基地铺设了光纤网线。
通过募集10万元社会捐助款和申请危房改造资金等方式,帮助特困户改建新居、添置家具、资助孩子学习、定向扶助生产生活。
3、典型引领 示范带动
“不能就扶贫而扶贫,而是要把扶贫攻坚与发展相结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力,这才是根本所在。”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雷超这样说道。
于是,该院积极联络其它扶贫工作队,努力促成大堰村林果茶联合经济合作社成立,增强内生细胞,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拓宽贫困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去年11月30日,大堰村将20万元专项扶贫基金作为股份入股大堰村林果茶联合经济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租赁流转大堰村农户土地100亩,建立扶贫产业示范基地,用于种植优质茶苗、苗木等。
这样以来,大堰村村民(贫困户优先)可参与茶园及苗木的养护、采摘等工作,增加收入。
“贫困户收益有了保障,村集体收入也将不断壮大,合作社可以确保村集体年收益不低于8万元,所得收益的10%将注入精准扶贫专项基金,以此滚动发展,余下的90%则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救助特困户。”大堰村党支部委员黄长华激动地说。
“2015年,通过精准扶贫,大堰村有14户48人脱贫。”检察院扶贫工作队队员黄文补充道,今后将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和深度,让剩余的26户71人在2016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4、项目引领 带活产业
联合经济合作社的建成和发展,极大激发了项目引力和产业连带的效果,在市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大堰村其他三个基地也顺势启动。
去年12月份大堰村光伏扶贫产业基地顺利兴建,预计投资70万,建设装机容量51千瓦特(KWP)。运行时间25年,预计年发电5.2万千瓦时(度),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6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待并网后可为村集体带来不少的收益。
“到2018年,茶苗、苗木基地就可见到收益,每亩按6000至8000元计算,可获毛利70余万元,净收入可达5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占五成。基地还将与临近在建的湖北名座星岛生态旅游休闲项目相结合,打造集酒店、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高端综合体验园。”对大堰村未来发展,黄长华信心满怀。
不遗余力精准扶贫的同时,法治宣传建设也如火如荼。建起检察服务站,适时开展预防犯罪、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和法治维权活动,仅发放政策、法治等宣传资料就达2000多份,张贴宣传标语600余条,极大鼓舞了大堰群众的脱贫信心,激发了他们的致富斗志。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下,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秉承职业的严谨,从精细处着手,扎实念好“精准”二字诀,和大堰村干群一起努力探索精准扶贫的“大堰模式”,全力冲刺整体脱贫既定目标,为精准扶贫做出新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