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逝世125年:寄居在地上的朝圣者

14.12.2015  18:59

梵高自画像

梵高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一生都没有离开宗教——虽然他在我们眼中是离经叛道的经典形象。文本中撷取了梵高与宗教经历相关的瞬间,为我们展现了梵高的“另一面”。

选择宗教职业是他家族的传统,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心的要求和自我理想的破灭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情感,“宗教、道德和社会感——人类最高级的东西的主要成分。”对苦难人民的爱使他从一个自我转向另一个自我。宗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并不能救治劳动人民的贫苦,所以他的理想只能破灭,自我必然会受到更严重的打击。

我是在地上作寄居的

梵高自己曾在英国从1876年4月到12月间在英国当过8个月的牧师。期间开始迷恋宗教并愈加虔诚,几乎对所有的工作失去了热情,整天在笔记上摘录《圣经》上的句子,梵高没有机会进神学院学习,只是在牧师院养成所里学了很短的时间,变主动请求到矿区当传教士,由于工作的需要,加上他对宗教的热情,他大量的阅读了一些宗教方面的书,他一直为做一个好传教士的工作而努力着,他觉得有责任去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

1876年10月29日,梵高在英国艾尔沃思担任助理牧师时做一次主日(周日)布道,主题为“我是在地上作寄居的”,我们似乎可以从这次布道的文稿中窥得梵高对宗教的狂热。与其他牧师的照本宣科不太,他在布道中加入了许多个人的理解,甚至还有他自己写的诗歌。这并非凭空出现的,在前一年,他沉迷于宗教和神秘主义。然而,梵高对牧师生活并不满意,这只是他生命的一段小插曲。

我是在地上作寄居的,求你不要向我隐瞒你的命令。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次朝圣,我们都是在地上作寄居的,但我们绝不孤独,因为父在身边。这种信念由来已久,而且至为良善。我们都是朝圣者,我们的生活是从地下到天上的一次远足,一次旅程。

我们的此世生命是这样开始的:为着我们的诞生,只有一个人忘却了自己全部的痛苦与伤悲。她,就是母亲。朝圣的终点是父的王国,他早早便为我们准备好了嘉园美舍。此世的终结,我们称之为死。在将死之人心中,能够听到秘密的话语,还有着秘密的感受,那便预示着另一个世界。一个人降生时,必定伴随着哀恸,但那其中的喜乐也是极深极大,不可言说,蕴含着满满的感恩之心,直达九霄。一个人降生时,主的天使们都会微笑、切望、喜悦。一个人死时,必定伴随着哀恸,但若是死者已经过了充实的一生,那其中便也有着不可言说的喜悦。有人曾说过: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有一位使徒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

从今以后,在主里死去的人有福了。他们要从自己的劳苦中得安息。

一个人降生时是有喜悦的,但圣灵在大苦难中通过一个人时,当天使在天堂降生时,那喜悦是更大的。悲恸要比喜悦好,甚至在开怀大笑中,心也是哀伤的。默哀之所胜于宴饮厅堂,因为把悲伤会让心变得更好。我们的本性是悲伤的,但是对那些已经学会而且正在学习凝视耶稣基督的人来说,从来是不缺乏欣悦的由来。我们很可以说,圣保罗既哀伤又欣悦。对于信耶稣基督的人来说,凡有死亡与哀伤必有希望相伴,永不会绝望。他们有的,只是一次次的重生,不断地从黑暗走向光明。他们绝不会像无望的人那样悲哀——基督徒的信仰让生命常青。

我们都是寄居在地上的朝圣者——我们从远方而来,向远方而去。我们的生命,便是从地上母亲慈爱的胸膛,走向天上父的怀抱。地上一切都在变,在这里找不到永恒的城,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我们注定要与地上最宝贵的东西分离,这是主的旨意。我们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变了。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而将来的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我们从婴儿长成男孩女孩,少男少女,如果主开恩,我们还会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然后慢慢地,挂着晨露的脸上必定会爬满皱纹,而曾经闪烁着青春与欢乐光芒的眸子也会诉说深挚的悲伤——当然,也许信、望、爱的火焰依然会在其中燃烧,也许圣灵也会在其中深蕴。我们的发会花白,或者掉光——实际上,我们在地上,在生命中只是匆匆过客,我们只是寄居在地上的朝圣者。伴着它全部的荣耀,此世的一切终将消散。让我们在今后更接近牠吧,让我们超脱这凡俗。

但是我们不能优游度日,不,我们要战斗,要抗争。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我们要以全部的力量、意志和灵魂去爱主,我们要爱邻如己。这是我们一定要坚守的两条诫命。如果我们遵循着它们,全心全意地为主奉献,我们就不会孤单,因为父在天上与我们同在。他无时无刻不在帮助我们,引导我们,赐予我们力量。我们的力量是耶稣赋予的,我们做一切事都是通过他。睁开你的双眼吧,这样我们就能透过律法看到奇迹。祂会教导我们遵循主的意志,会感化受耶稣之爱约束的心,这样我们就会去做那些为了得救必须要做的事。

在从地下到天上的路中,

睁开眼睛,循着他的教诲。

我们至弱,而祂至强,

用你大能的手抱着我们吧。

也许,我们可以把生命比作一次旅行。我们从出生的地方出发,前往遥远的避风港。年轻时,我们就好像在河道里航行,但很快便来了狂风巨浪,在我们发现之前,自己便已经在大海中了——这时内心便会涌出对主的祈祷:主啊!保护我们吧!我们的船是如此得小,而海洋又是如此广阔。人心很像大海,其中有着风暴巨浪,而且深不见底,当然其中也藏着宝珠。追寻主,想过主的生活的人的生命中将会有更多的风暴。他一定在心底感受到了风暴。我们在《诗篇》7中读到:

那些搭船出海,在大水中做生意的,他们看到耶和华的作为,并他在深海中的奇事。他一出令,狂风卷起,波浪翻腾。他们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们的心因患难而消沉。于是他们在急难中哀求耶和华,他就领他们脱离祸患。

他把我们带到避风港。

这不正是我们在海上时常有的感受么?

每一个人不是都会像我一样或者正在感受到生命中的风暴,或者预见到了它,又或者忆起了它么?

现在让我们读读《新约》里另一段对海上风暴的描述吧。那是《约翰福音》6:17-21:

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忽然狂风大作,海浪翻腾。门徒摇橹,约行了十多里,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渐渐靠近了船,他们就害怕。耶稣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门徒就欣然接他上船,船立刻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

如果你经历过生命的大风暴,经受过主曾走过的万丈波涛,那么在你的心因恐惧彷徨失措时,一定会有一个你挚爱的,熟悉的,让你想起童年时光的声音响起。那是拯救与平安之主的声音。这个声音会亲口告诉你:是我,不要怕。恐惧已不再,让你的心摆脱纷扰吧。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生活都是平静的,与那些感受到大风暴的人比是如此。不要怕生命里的风暴,在大海的巨浪中,在天上的阴云下,我们会看到祂正在走来。他是我们一直渴望和注视的,我们需要他,我们会听到祂的声音:是我,不要怕!如果在经历了一时的苦难痛楚,或者巨大挫折之后,我们听到他问“汝爱我吗?”此时让我们回答:“主您知晓一切,您必也知晓我是爱您的。让我们的心中满溢着耶稣的爱,从此过着耶稣定的生活。主啊,您知晓一切,您必也知道我是爱您的。”当我们回望过去,你会感觉到自己时常真得爱着祂。不管我们爱过谁,这份爱都是以祂的名义。

我们难道不是常常因着对祂的思念而有着寡妇和孤儿的感受吗?欢悦康乐时亦如是,甚至比在忧伤时更甚。

我们的灵魂企望着祂,实在是比等待清晨还要深。我们的眼睛直视着祂。啊,住在天上的主啊。在平常的日子中,我们同样会追寻着主。

我们问主,那是什么?那是伟大之物吗?是的,那是伟大的,为心灵带来平和,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安宁。我们有了这一桩事,便别无所求,没有其他的什么也能成就事功,因着祂的名也能够忍受巨大的苦难。我们想知道,我们是祂的,而祂也是我们的。我们想要成为祂的——成为一名基督徒——我们想要父,想要父爱,想要父的赞许。愿我们的生活让眼睛纯净,只盯着祂一个。愿我们的生命越来越良善。我们已经谈过了生命旅途中的风暴,但是现在,我要谈谈基督徒生活中的平安喜乐。但是,我亲爱的朋友们,请牢牢记住苦难、辛劳和悲伤的岁月,因为平安往往是骗人的。心里是有着风暴的,有着沉痛的岁月,但也同样有着平安,甚至狂喜的时刻。我们会叹息祈祷,但也会有祈祷得到回应的那一刻。我们可能会彻夜哭泣,而在清晨得到欢悦。

心在战栗的人

终会圆满

在远方主的美泉中正下着雨

望着祂的人这样想着

却无从确知

我把平静留给你——我们已经看到,即使在风暴中也会有平静。感谢主,是祂让我们诞生在基督的国里。我们中可曾有人能忘却童年在家中的金色岁月——对许多人来说,我们不得不离家讨生活,在世上打拼。祂不是已经带我们走了这么远吗?如果我们有所欠缺,主不是仍然会帮助对信仰犹疑的我们吗?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凝视着父母的生命,第一次感受到他们是这样紧地跟着耶稣走时,我心里感受到的狂喜,喜悦的战栗。那时我走向主,对祂说:“我,也要成为基督徒”。我当时感受到了永恒的青春与激情,仿佛就在昨日。我们是自己梦想中会成为的存在吗?不,但是生命中的忧伤,日常生活与劳作的纷乱——它们远比我们想象得更繁多——在世上随波逐流……它们掩盖了我们对耶稣的信仰,但它不会死去,也没有沉睡。对基督古老永恒的信仰和爱可能会一时在我们心中睡着,但是它不会死,主会将它唤醒。虽然我们即将重生,获得永恒的生命,过上信、望、爱的生活,感受常青的生活,成为一名基督徒和基督的事工,是主的造化,主的馈赠——而且只是主的。但是让我们再一次耕耘自己的心田吧,让我们再一次抛下心灵的网——让我们再来一次。主知道灵魂之所向。主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因为是祂成就了我们,而不是我们自己。祂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也知道什么对我们好。愿祂将自己的言在我们的心田播下,赐予我们祝福。有主的扶助,我们才能过完自己的一生。不管有多少诱惑,祂总会给我们一条出路。

父啊,我们向你祈祷。我们不愿你带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但愿你让我们远离邪灵。不要给我们潦倒,也不要巨富,只要让我们有衣食温饱就好。请让你的歌声充盈着我们朝圣者的新房,成为我们的喜悦。我们父亲的主也就是我们的主:愿他们的民也是我们的民,愿他们的信也是我们的信。我是在地上作寄居的,求你不要向我隐瞒你的命令,唯愿耶稣的爱伴着我们。不要让我们离开你,也不要让我们远离你。你的民就是我们的民。你,便是我们的主。

生命就是一次超声。我曾见过一幅极为美丽的画卷,那是傍晚的野外。在右手边的远处,一排山丘在傍晚的雾中显出了蓝色。在山丘之上是绚丽的晚霞,灰色的云带着银色、金色和紫色的轮廓。眼前是一片草原,有些已经枯黄了,因为那已经是秋天了。从草原有路通往远处的一座高山,在山顶上有一座灿烂夕阳照耀下的城市。在这条路上走着一位朝圣者,他手里拿着一根杖。他已经走了好长一段路,身体疲惫不堪。这时他碰到了一个身着黑衣的人,可能是个女人。这让他想起了圣保罗的一句话:似乎忧愁却常有喜乐。她是天使派来的,为的是激励朝圣者们,并回答他们的问题。这位朝圣者问她:这条路会一直通到山顶吗?

她回答说:“是的,一直到最顶上。

他又问:“这段旅程会花上我一整天吗?

她回答说:“从清晨到黑夜,我的朋友。

朝圣者于是继续自己的旅程,似乎忧愁却常有喜乐——忧愁是因为山远路长。他望着远方的永恒之城时心里有着满满的希望,在夕阳中欣悦不已。这时,他想起了两句很久以前就听过的老话。一句是:

你必定会经历无数的磨练,

忍受无数的痛苦,

诚心祝祷过千万次,

然后,你便能得到平和。

另一句是:

水会落入你的双唇,

但绝不会往上流动。

于是他说:我会越来越疲惫,但同时离祂也越来越近。世上可曾有人不曾挣扎?但是在此世生命中,我们有主的安慰。一位主的天使会安慰世人,那就是爱之天使。让我们不要忘却她。当我们每个人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不要忘记:事物并不看上去的那样,主在通过日常生活引导我们向上,我们的生命是朝圣的旅程,还有,虽然我们是在地上作寄居的,我们的主,我们的父会保护我们。最后,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

阿门。

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圣父的爱与圣灵的陪伴永远与我们同在。

阿门。

抄录圣经原文:坚固你的心

梵高他无疑对《圣经》是非常熟悉的,1877年2月至3月在荷兰多德雷赫特的一家书店里担任店员时,梵高抄下了许多《圣经》经文。从“当壮胆”到“还不是终结”的这短短一段就来自于《圣经》中的三处,可见他对圣经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

1877年2月至3月在荷兰多德雷赫特的一家书店里担任店员时抄下的《圣经》经文。

当壮胆,坚固你的心。(出自诗篇27:14)撒但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出自路加福音22:31)但这还不是终结。(出自马可福音13:7)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是从主所领受的。主耶稣被出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他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为这许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免(此句出自马太福音26:28);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来记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宣告主的死,直到他来。(哥林多前书11:23-26)

耶稣出来,照常往橄榄山上去,门徒也跟随他。到了那地方,他就对他们说:“你们要祷告,免得陷入试探。”于是他离开他们约有一块石头扔出去那么远,跪下祷告,说:“父啊!你若愿意,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的意愿,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它的力量。耶稣非常痛苦焦虑,祷告更加恳切,汗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祷告完了,他起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因为忧愁都睡着了。(路加福音22:39-45)

于是(彼拉多)问他许多的话(出自路加福音23:9),耶稣却不回答。于是彼拉多对他说:“你不对我说话吗?难道你不知道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把你钉十字架吗?”耶稣回答他:“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无权柄办我,所以,把我交给你的那人罪更重了。”(出自约翰福音19:9-11)

耶稣出去,戴着荆棘冠冕,穿着紫袍。彼拉多对他们说:“看哪,这个人!”(出自约翰福音19:5)

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曾提到“《基督效法》是一本卓越的书,它使我恍然大悟,这本书对于作为一种义务为宗教的利益而斗争是一件好事,对于心地仁慈与尽好责任所得的乐趣,说的很好……提奥,如果我不传布福音的话,我会多么难受;如果我没有那个目的,不是对基督怀着信仰与希望的话,真的就要做坏事,但我现在有一种勇气。”他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他自信的以为他能做到,也一定能做好,他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工作,并且辛勤的工作。

在此期间,他对生活的观察还是很细微的,加上他在画店工作的经历,练就了他艺术家的眼睛,闲余时间他经常会看一些油画和版画以及素描作品,甚至临摹一些作品,这一期间他也尝试自己画一些素描,主要是教堂风景、劳动人民,从他的创作题材看出他对宗教的热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怜爱。

如果去教堂是强制的,那我百分之百再也不去了。

但我们同样能看到,他反感的并不是基督教本身,而是体制化的基督教。这在后两份文本中显露无遗。

1881年12月29日在海牙写给弟弟提奥·梵高的信中写到了梵高与牧师父亲的决裂,他说道:“如果去教堂是强制的,而且不管我想不想都得去的话,那我百分之百再也不去了”。这是自当年4月搬来与父母在埃顿同住期间不断积累的矛盾的总爆发。他的父亲总是要求他做各种事情——包括强迫他定期去教堂,这与梵高是格格不入的。

致提奥·梵高,海牙,1881年12月29日

在圣诞节,我和爸爸发生了一次激烈争吵。他在盛怒之下让我最好滚出家门。好吧,既然话已经说得这么死,我当天就这样做了。

事情发展到这样是因为我不去教堂,还说如果去教堂是强制的,而且不管我想不想都得去的话,那我百分之百再也不去了——甚至仅仅出于礼貌也不去,我在埃顿那会已经很按照规定去了……

那是我人生里最愤怒的一次,我告诉爸爸,我认为这整个宗教体质都是令人厌恶的。在我的人生中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里,我非常地依赖它,所以我才不想再跟它有任何瓜葛,而且一定要奋力抵抗它,就像对抗致命之物一般。

我是不是愤怒暴烈得有点过头了呢?——无所谓。即便如此,最起码一切都结束了。

梵高反对的是“宗教体制”,而并不一定是“宗教”本身。1887年10月底在巴黎写给妹妹威斯敏·梵高的信里,他表露了另一层看法:《圣经》能让他平静,因为那表明“崇高的思想”曾经存在过。只是令人遗憾的,只过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1888年12月23日),宗教就不再能带给他平静了——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圣经》给了我一丝心灵的平静”

致威勒敏·梵高,巴黎,1887年10月底

圣经》对我们来说足够了吗?现在我相信,对那些阴沉地坐着读经的人,耶稣自己会对他们说:不在那,它在书外。为什么要在死物中寻找生者呢?

我们有权利和义务承认,在当今之世,言说和书写的方式已经决定:若想描述今日与古代之同等壮丽恢弘,同等富有初生活力,同等蕴含足以打破旧世界力量的现象,那么大可以将其与很久之前基督徒带来的那场巨变相提并论。唯有如此,我们说的话,写的字才能继续为世界带来光明。

就我自己而言,我很高兴自己比今天的许多人对《圣经》更熟悉。原因呢,就是在其中我能看到过去有着如此崇高的思想,这给了我一丝心灵的平静。但正是由于我认为过去是好的,我才更要认为新时代会更好。这是因为在自己的时代,我们是可以采取行动的,而过去和未来对我们的影响都只是间接的而已。

“但这还不是终结

在博里纳日的一个矿区做福音传教士期间,那里的恶劣条件和矿区人民的悲惨生活不仅激起梵高传播福音、改良社会的雄心,同时也唤起了他的艺术热情。他经常回画一些矿工的生活速写,同时也临摹了大量的素描,他写到“我经常画到深夜,既为了留做纪念,也为了加深我对周围事物情不自禁的感触。”正是由于他工作充满了热情,使他处于疯狂状态,他下煤井,几个月不去洗澡,和矿区的人民吃在一块儿住在一块儿,以便更好的理解他们,解救煤矿倒塌中受伤的工人,工作的过于认真反而成为常人的笑柄,经常会有一些儿童尾随其后笑他是疯子。他的行为也被教会认为是不光彩的,是令人作呕的。如此的热情却被人嘲笑,甚至教会也辞去他的职务。如果说对乌苏拉的狂热爱情受到的拒绝是个人拒绝的话,那么这次他强烈的工作热情遭到的是群众的、社会的白眼和不予理解。他的心失落了,他觉得自己失去了上帝同时也失去了自己,觉得自己某些地方可能是真的做错了,他开始变的不自信,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梵高的失败使他无法正视自己的生活,因为失败的阴影一直纠缠着他,他开始埋头苦读,把自己转入到作品的主人公的生活中去,在别人交织着成功与失败、悲哀与欢乐的故事中他学会了如何克制那纠缠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忧伤和痛苦,宗教的狂热慢慢的消退了,继之而起的是在他脑海中流转着的对绘画的热情,这种热望正在超越其他一切感觉,他要学习绘画,要当一名职业画家,长期在画店工作的他对绘画有着很好的基础,平时他也经常临摹或写生一些东西,再加上他的狂热,他作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尽管他的选择,带给他的依然是痛苦与贫困和别人的嘲弄,可是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和一部不朽的艺术史。

我们很容易就能把梵高“宗教”的这一面归入到对梵高的传统看法中。但是,那其中可能确实蕴含着梵高的“另一面”——而不仅仅是“生命力”的另一个化身。正如他自己写下的:但这还不是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