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采风】张效祥: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者

27.11.2015  17:23

作者:潘希

编者按:武汉大学第一届杰出校友,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张效祥先生,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11月24日,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追思会。新闻网特转载曾刊于《科学时报》的一篇报道,表达对张效祥校友的敬仰与追思。

 

张效祥院士(资料图)

张效祥院士是中国第一台仿苏电子计算机制造的主持人。1943年,张效祥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上世纪50年代末,他领导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仿制,并在此后的35年中主持中国自行设计的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70年代,张效祥率先领导在中国开展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国家项目的探索与研制工作,于1985年完成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有关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四、第五、第六届理事长,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

今年(2007年——编者注)已89岁高龄的张效祥依然精神矍铄,十分关心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等核心技术领域,更是侃侃而谈。在谈到自主创新时,张效祥呼吁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联合起来,切实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以及电子技术领域,一定要有自主创新的意识。

他指出,在计算机领域,产学研结合不够,研究开发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成果转化阻力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计算机核心关键技术和配件掌握在别人手里,产品附加价值低下,软件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化不足,国内主流软件和CPU市场基本为国外产品占领,本国企业成长比较艰难。我国计算机事业出现的问题是世界计算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反映,应该把它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真正好的东西买不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高技术,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安全发展。”他说,“我们要在计算机领域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才有竞争力,否则永远落后于人家。影响世界的53项计算机领域核心技术都不是我国的,我们应该奋起直追。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IT产业的发展令人鼓舞,过去认为不可能的芯片设计和生产,现在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且发展不错,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已开始进行操作系统的研制和生产。

这些年来,张效祥担任过不少社会兼职,发表过许多演说。“有好的身体才有好的创新的基础。”张效祥说。除了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和学习外,打太极拳是他保持健康的秘诀。如同他的计算机事业一样,太极拳已经伴随张效祥50年了,他说:“做成一件事不容易,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742551445890178189.html

  (稿件来源:《科学时报》  本网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