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采风】丁邦清:母校,我从未离开过

09.12.2015  16:52

记者:付晓歌、严航

丁邦清,1990届武汉大学哲学硕士,中国著名品牌、广告、营销专家,曾获中国广告30年突出贡献奖。现任中国本土最大、唯一国内上市的广告公司——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广告研究院品牌分院院长。武汉大学校报(新闻网)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是学哲学的,怎么走上了广告传媒的道路呢?

丁邦清:我在武大读研期间,本来的研究方向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一次看到毛泽东的一篇文章说:我们靠两手打天下,一手拿着枪弹,一手拿着传单。这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想,枪弹,我们研究不了,那就研究传单吧,研究宣传吧。所以业余时间就去涉及毛泽东的宣传思想与艺术,这样就接触到传播学与广告学,在武大我应该是几乎读完了所有这类藏书。以后在教学之余,一面去梳理与研究广告学理论,一面去兼职在广告公司做实践与验证。

记者:您曾说武大自由学习的氛围对您的影响很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丁邦清:母校这种开放创新的氛围对我的影响很大。在省广公司,如果有员工想要创业,我不仅不反对,还会帮他当老板,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提供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宽容出错,但是不能不创新。

我在武大学到的另外一点是包容,没有谁是真理的垄断者。记得以前上课时,课堂经常演变成辩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质疑、辩驳、讨论。

我认为,凡是封闭的系统都是在走下坡。我们必须有大胸怀、大格局、大容量。如果没有这个传统,我们就不是武大人;如果没有这个传统,就必然走向衰败。

记者:近年来,您与母校有哪些互动呢?

丁邦清:在学术方面,我们经常邀请武大的老师来作报告;与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八个团队合作,推出中国第一本品牌白皮书。我们这里有品牌、有资源,希望通过一些项目,进一步与学校加强合作,包括联合创业等。

120周年校庆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母校,我从未离开过》。很多人写我离开母校后的回忆,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写自己从未离开过,因为我精神上从未离开。虽然日常工作繁忙,但只要能为学校做一点事情,我都会尽量参与。

记者:这次采访中,感觉到广州校友会的凝聚力很强,能简单介绍下您参与的校友会工作吗?

丁邦清:我自己参加了很多聚会,有两个较为重要的。一个是武大广州校友聚会,除了一年一度的武大新毕业生的迎新活动聚会,我还参加了新闻传播分会和哲学分会。只要有空,我就会参与,比如前段时间大家一起去看《栀子花开》在武大拍摄的宣传片。第二个,就是珞珈1893创业咖啡馆,它成为交流信息、创新创业的平台,大家会常回“”看看。

记者:您如何评价武大毕业生?

丁邦清:我所在的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中武大学生最多,2014年就招聘了几十个,包括新闻、广告、经济、哲学、历史等专业。在长期工作中,我发现武大学生素质高,能吃苦,有事业心,专业基础扎实,有激情有梦想。很多武大毕业生不到30岁就成为子公司或者事业部的总经理,掌握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产。

今后,我们要增加武大优秀毕业生的招聘人数,加强对学生干部、自主创业学生的破格选拔力度,待遇不封顶。省广公司的机制十分灵活,唯才是举,打破论资排辈等条条框框,最大限度发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欢迎优秀学子来这里发挥才干。

记者:您对在校学子有什么建议吗?

丁邦清:第一个建议是早一点做职业生涯规划,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其实你的事业也要趁早。大二就可以开始去实习,不断尝试和摸索,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我自己做传播就因为它是我的兴趣所在。新闻传播将科学、艺术、商业有机地结合,比较符合我这个学哲学的文艺青年的标准。

第二个建议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坚持下去。有了兴趣,假以时日就能获得成功。(实习生肖淙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走南粤”系列报道之三)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