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经济数据背后的财政政策“准星”

30.09.2015  11:04

  根据财政部近日发布的数据,1-8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5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同口径增长5.2%,但受PPI持续下滑、进口大幅下降、国家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因素影响,收入同口径增幅比2014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呈中速偏低态势。

  在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更应对财政经济形势进行全面正确研判,做好政策应对。

  从中期财政管理视角看区域发展数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显示,东北三省在经济增速的末五位当中占据了三席。乍看起来,东三省的区域经济增长似乎不容乐观。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黑龙江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来自大庆油田和四大煤城的下拉影响。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按照中石油公司的计划,大庆油田2015年减产150万吨,综合考虑原油产量和价格下降两方面情况,按照全年均价每桶50美元计算,这将影响大庆市几百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

  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之下,暂时减缓对于国内油田的开发强度显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明智之举。如果将这些不可比因素剔除,黑龙江的经济增长数据则将大为改观。乱花迷眼,浅草障目。若是简单直观地分析经济数据,很多时候都会得出片面的结论。

  还有人将东北经济增长困境归咎于劳动力的外流。相比而言,四川是中国最主要的劳动力流出地之一,但在2007年后,随着县域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东西部务工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有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有回乡就业和创业的打算。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和创业,不仅带来了劳动力,更带来了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因此,对于我国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完全没有必要做过多解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全生命周期和中期财政管理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人才流动还是资金流动,生产要素都是在追逐更高的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都是国家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表现之一。从国家经济全局来看,要素流动则是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市场演变过程。

  根据国际经济形势调整财政策略

  就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来看,1-8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6.1%。但同时更应看到,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出口同比下降20.6%,我国周边的韩国出口下降14.9%,印度尼西亚出口下降12.3%。这样看来,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出口数据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说在经济增长时期,各主要经济体之间比拼的是经济增速,那么,在国际经济形势趋冷的时候,稳定乃至收缩跌幅都是国民经济增长韧性的体现。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率或将连续第三年落后于已然低迷的全球经济增速。在此轮增速下滑之前,上一次经济扩张期间全球贸易增速落后于经济增速的情况出现在1983年。作为2001年“入世”之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全球贸易发展的暂时“受挫”,可能会成为中国推进全球化的又一历史机遇。此次全球化所遇到的空前挑战,恰恰说明西方传统发达国家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衰减。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西方进口消费,我们生产出口”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而我国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抓住时机,转变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充分发挥我国庞大内需市场对经济的稳定和拉动作用,变过去全球化“以人为主”为“以我为主”,使中国经济成为拉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打造国际经济新秩序。

  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需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此,一方面需要简政放权、清费立税,为市场经济创造更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则要切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决定,今年9月1日起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央财政将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若干基金实体,组成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切实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从而促进破解中小企业投融资瓶颈,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以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助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