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周应佳在校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26.12.2014  17:56

刚才龚发云和王侃两位同志分别做了报告,他们讲的很好,内容非常具体,信息量也很大,也给予我们启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体会和实践。在此,我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于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抓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抓教改,抓教师,关键在学院。学校层面提供的是抓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方向以及一些必要条件,要真正抓好、抓实,责任还是在学院。今天学习会的对象范围扩大了,我们把各个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三驾马车”都请来了,目的就是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可以这么讲,不重视人才培养的书记,不是好书记;不抓教学改革的院长,不是好院长;教学改革抓不出成效的副院长,不是好副院长。大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就要谋划好、落实好各自的工作。2015年元旦以后,我们要进行班子的换届工作,将对各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和副院长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标准。要研究改革处级干部的考核办法,实施分类考核,进一步明确学院党委书记如何考核,院长如何考核,管教学的副院长如何考核,科研工作如何考核等,要改变过去“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除此外,我们还要研究校领导班子的考核办法。之所以这么做,归根结底就是要促使大家干好工作,干出成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以更好的成绩回应学生家长、社会和国家的期盼。

二是关于短学期制的问题。刚才龚发云同志已经讲了,学校实行短学期制,是为了进一步深化“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所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通过前期实践来看,学生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总体上看这项工作抓的还是富有成效的。最近,关于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问题,我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看法。针对短学期制,大家思想上产生碰撞,形成了不同的看法,这也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既然学校通过前期论证明确下来的决策,那么我们首先要高度重视,其次是要狠抓落实,最后是要不断去调整和完善。短学期制究竟搞多长时间合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是否有不同要求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在落实这项具体工作时,我相信可能会碰到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经费问题、考核问题、安全问题等这样那样的困难。各个学院的院长和书记们要重视,要理解,要认真组织好、落实好这项工作,要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使短学期制真正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块重要阵地。

借此机会,我结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讲话,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勉。我报告的题目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提高路线图》,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解读和说明。

一、人才培养改革与提高,在宏观上有三大要求

第一,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常讲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在加上“更加”,无疑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新要求。在我国,公立大学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举办的大学,通常指教育部主管的高校;一类是地方举办的大学,通常指省市(州)主管的高校。这两类大学在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说,针对社会需求较少但又不能出现断层的如古汉语、训古学、音韵学等历史、哲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任务,应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部属院校来承担。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应以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担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唯有如此,发展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广。

第二,同质化的路不通,多样化四通八达。当前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跟风发展、走同质化的路是不通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社会对人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相应地对教育的内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个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只是打牢了一定知识基础,培养了一些方法和能力。而要更好地跟上发展步伐,仅仅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继续学习,终生学习。最近几年,我发现社会上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非常火爆,也折射出了高校在这方面的短板。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市场,研究和开发项目,在更好地满足人的各方面的教育需求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走出一条多样化发展之路。

第三,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的标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看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脱离社会需求是办不好大学的。我们要更加注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来评价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环节上来。2014年,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稳定高校招生规模,过去我们没有抓住扩大招生规模的机遇,现在想扩大招生无疑变得非常困难。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对省属高校要“扶强扶特”,所谓强和特,就是要具有比较优势,要能够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最终落脚点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要经得起社会需求的检验。

二、人才培养改革与提高,在中观上有三大要素

第一,本科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除稳定招生规模之外,要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还要培养适量的基础型、学术型人才。作为省属高校,我们更要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研究生教育。要从严从紧,保持稳定,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发展方式要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培养模式从以注重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转变。

第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是针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优化组合。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历程一再表明:一个成熟的大学,大体上15  -20年左右,就必需要有一次学科专业的整合,5年左右必须要产生1-2个新专业。二是激发新生,优先增量,要面向战略型新型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产生一批新的专业。

三、人才培养改革与提高,在微观上有三大举措

第一,聚集各种优良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作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培养包括采取校所联合、校企联合、跨学科联合、社会联合等方式。实践证明,前期我校同企业联合举办的本科班“易时科技青年精英实验班”、“  深圳五鑫科技模具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在跨学科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和社会联合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相关实践新经验、人的全面发展新需求。二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探索采用参与式、讨论试、交互式教学方法,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杜绝照本宣科,照屏宣科,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三是要创新教学管理,探索采用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自主选学、弹性学制、宽限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建立灵活、有序的教学管理新机制。

第三,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大学教师,若不关心关注教学改革,那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干好教学工作是我们的圣神使命,现在重要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学校准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赋予它的职责就是抓教师的培养、提高,抓教师能力提升和知识更新,还包括抓师德师风建设等。另一方面,也请各学院的院长和书记们关心教师能力提升,在抓引进教师的同时,还要关注在职教师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