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地灾防治“生命工程”

17.10.2017  02:35

  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尽心尽责构筑地灾综合防治这一“生命工程”,全面推动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和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地灾防治取得巨大成效:全国成功避让地灾6561起,避免人员伤亡31.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7.4亿元。

  防灾体制机制得到创新优化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一整套涉及责任落实、隐患排查、培训演练、监测预警、主动避让、综合防治等贯穿于防灾减灾全过程的综合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5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加快了重大地灾工程治理步伐。“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210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地灾防治工作,完成4000多个重大地灾隐患点的工程治理,保护了100多万人的生命安全。2013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先期在云南省开展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2014年,在云南省试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川、甘肃、湖南三省。

  2013年~2016年,云南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已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81.13亿元,超额完成资金筹措任务。四川省财政积极调整资金支出结构,着力加大对“生命工程”的投入,先后筹集资金72亿元,支持开展76个县地灾详查,对6.5万户受地灾威胁的农户进行了避让搬迁安置,治理重大地灾650处,排危除险2000余处。甘肃省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20个重点防治县(市、区)地灾详细调查,实施830处地灾危险区内2.47万户11.82万人的搬迁避让工程,对354处稳定性差、险情严重、危险性大的地灾实施工程治理。湖南省实施地灾防治“百千万工程”,将建成100个以上地灾应急中心,开展1000处以上重点地灾工程治理,实施2.5万户左右受地灾威胁居民的搬迁。贵州省从2015年起实施地灾3年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投入47.16亿元,实施1316个重大地灾隐患治理项目,使73万人免受地灾威胁。

  2016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地灾防治。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地灾防治专项资金,年度资金额55亿多元。“十二五”期间,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投入地灾防治专项资金近500多亿元,全国共完成5481处地灾隐患点工程治理,保护了127万多人的生命安全,同时对受地灾威胁的58万多人实施了搬迁避让。

  多措并举构建全民防灾格局

  5年来,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强化以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地灾防治“五条线”建设,初步建立了以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为依托,专业技术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

  全国建立了31个省级、179个市级、990个县级地灾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31个省级、270个市级、768个县级应急技术指导机构。组建了地灾防治应急专家队伍和武警黄金部队专业抢险救援队伍,125名国家级应急专家和2619名省级应急专家在各地分区驻守指导。17个省份形成了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技术服务的防灾机制。陕西省按照“对口到市、派驻到县”的原则,将400多名地勘单位技术人员派驻到全部县区,构建“平战结合技术支撑体系”,支持县区做好日常防治和应急处置,解决了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的难题。云南省建成了一支由73个应急调查小组、23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化地灾应急队伍,配备应急保障设备,建成应急指挥视频系统和信息网络平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年来,“在防灾准备上做最坏打算,在防灾效果上向最好方向努力,多措并举强化防范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防灾减灾的一条重要遵循。在地灾调查区划的基础上,大力强化调查巡查排查复查,完成了1333个县(市、区)的1∶5万详细调查和12007处隐患勘查。形成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的“三查”工作机制,基本查明了全国地灾现状。截至目前,全国共发现有地灾隐患28.3万处,威胁1782万人,威胁4000多亿财产。针对发现和掌握的地灾隐患点,在重点防治区建立专业监测站点2593个。如今,全国共有29万多名群测群防监测员,全面覆盖已发现的地灾隐患点。

  每年5月,国家、省、市、县四级汛期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同时启动,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1880个县(市、区)。2011年至今,国家层面共制作地灾气象预警产品697份,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发布359次。在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的密切合作下,强降雨、暴雨等预报预警信息能够迅速、及时、准确地通过电视、广播、电话,特别是手机短信传递给从事地灾防治的广大干部和群测群防监测员,确保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在全国组织各种形式地灾防治宣传教育培训1.7万多场,培训324万人次,组织应急演练4.2万多次,参加演练314万人次。编制出台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地灾防治工程监理规范》等行业标准规范30余项。

  拓展产业化社会化防灾之路

  5年来,国土资源部每年会同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开展地灾趋势会商,召开全国地灾防治现场经验交流会,提前部署地灾防治工作。先后推广甘肃省兰州市和临夏州东乡县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陕西省商洛市地灾防治“五化”建设经验,推广湖北、重庆、陕西3省(市)“四位一体”网格化、“四重”网格化管理模式和“保底线、减存量、控增量、提能力”的工作思路,深入研究新疆叶城“7·7”泥石流成灾模式。

  每年,国土资源部组成若干个检查组分别到地灾多发、频发省份及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检查指导,确保防灾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各地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2016年,湖南省汛前组织2000多人对全省2万多处地灾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辐射到点、全面覆盖的排查网络。广西国土资源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全区中小学地灾隐患专项排查,将威胁到学校的地灾隐患点全部纳入重点监控范围,保护了1103所学校、50多名学生的安全;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实现14年零死亡。

  国土资源部坚持应急值班制度,每年安排700余人次24小时值守,接报并处理各地灾情、险情和预警等各类信息600余份。在地灾应急响应工作中,国土资源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第一时间赶赴灾害发生现场,协助和指导地方完成几十起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灾应急处置事件。2016年,全国共成功处置地灾灾情险情1.3万余处,未发生因二次灾害导致人员伤亡事件;2017年先后完成四川茂县、九寨沟,贵州纳雍等重大地灾应急处置任务。

  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各地积极拓展和探索地灾防治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之路,形成防灾合力。与此同时,各地还充分整合国土资源、水利、住建、移民搬迁、生态恢复、扶贫济困等政策资金,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其中,陕西省启动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已在陕南地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实施地灾避灾搬迁5.5万户,消除3809处地灾隐患点对18万多人的威胁。四川省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地灾搬迁避让、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开发等政策项目资金,实现避险与扶贫精准有机结合,成效突出。有的地方还把城市及周边的地灾隐患治理与开发结合起来,在政府统一主导和规划下,充分利用有关政策,吸引社会投资进入,走开发式治理路子,在治理灾害的同时开发土地资源、发展经济,使防灾工程变成了有经济效益产出的开发项目。特别是以地勘单位为主体的广大地灾防治资质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地灾开发式工程治理的投资者,并在这个产业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