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车站微服务传递满满关爱
松滋车站是焦柳线上湘鄂交界处的一个三等小站,春运中每天有7趟列车停靠。下午两点到五点是老朱和他的同事们最忙的时段,这段时间车站要将超过3800多名的旅客一个不少地安全送上列车。“松滋春运,是铁路目前最接近上个世纪原貌的春运。”这是包保领导武汉铁路局副局长赵文芳对松滋车站的春运做出了评价。
16:07,务工人员专列3141次列车停靠在了不到6米宽的基本站台(标准站台为500米x9米)。和其它车站不一样的是,站在松滋车站站台的一端,一眼是看不到站台的另一端的——这个车站的站台呈巨大的圆弧状。这给车站旅客乘降组织带来不小的难度,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每到放行,车站会大约每间隔1分钟的样子,安排一名车站职工举着引导牌,带着两个车厢的旅客从出站口反向进入站台。因为候车室不到300平米,车站只好在站前广场搭建了临时候车棚,在组织旅客分车厢提前排好队伍后,再由专人由进站口带入站内,这样可以避免旅客在狭窄的候车室发生拥挤踩踏。看着旅客井然有序的站在自己的车厢前面再次排队上车,朱光杰有些紧张地说。
松滋车站站台是长度不到400米的非标准低站台,挂有18节车厢的列车并不能全部停靠上站台。考虑到春运中司机师傅们很多都是“临时”执行客车牵引任务,车站运转值班员在每趟列车进站之前,都会提前通知司机客车应该停妥的大概位置,得到司机回应后,又在列车的头部安排一名值班干部,使用手信号引导列车按照预定的位置精准停车。通过这个增加的作业程序,可以保证列车前面的16节车厢“对准”站台,让携带着大包小件的大多数旅客安全快速的登上车厢。
对于后面不能停靠站台的两节车厢,车站在联系列车长实行“双开门”办法,加快站台上旅客登乘速度的同时,自己制作了简易坚固的“梯凳”, 一方面组织旅客依次序上车,提拿并托举笨重的行李,不停地提醒旅客注意脚下安全;一方面安排志愿者在车厢里对旅客拉一手、帮一把,确保旅客安全进入车厢。
近90万人口的松滋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占到了三分之一,每年通过火车出行的务工人员超过20万。这对改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仅有一台安检仪的车站无疑是个极为艰巨的任务。为了在短时间内让站外3000名左右的旅客既迅速进入站内,又一件不漏、一人不漏的100%安检,车站针对当地旅客习惯携带“笨大重”行李出门的特点,专门安排了4名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小伙子,前面2人帮助旅客将行李往安检仪传输带上放,后面2人帮旅客搭把手,及时将过机的行李从传输带上快速的拿下来递给旅客,避免旅客们在查危仪前因为搬运行李滞留,发生拥堵。“虽然只是小小的举措,既帮了旅客,还使得旅客进站速度提高了三分之一。”朱光杰介绍。
松滋境内地貌复杂,丘陵山地、平原湖泊共存,造成了独有的方言文化,普通话在这里没有什么市场。为了和旅客顺畅交流沟通,车站在组织职工全员学习“松普”(方言)基础上,还从市里专门聘请了“松普”专家。每次广播时,都先后使用方言和普通话滚动播放,让旅客们在浓郁的乡音中惜别故土。
春运前,针对站前广场狭小,无人管理,个别社会车辆随意乱停乱放的情况,车站会同公安部门自行制作了84个水泥墩,通过栏杆、防护网、警戒带三重防护对车站广场实行临时封闭式管理。朱光杰指着站前小广场的布置解释道。
就是这些在老朱口中一桩桩、一件件看似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的小服务、小举措,却保证了车站整个春运有条不紊,有序进行,沁人心脾。“自己离退休也没几年了,每干一个春运都感觉自己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总想把事情做的更加细致一些!”看着列车开走后空荡荡的站台和股道里蹦蹦跳跳的八哥,老朱感觉有些莫名的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