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村改造成旅游景区 88位农民捧出“向往的生活”
16.05.2017 15:53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宁静的乡村,是不少城里人向往的生活.
昭君故里,香溪河畔,一个曾叫“陈家湾”的移民村悄悄变了脸.
有史记载,这里曾是王昭君儿时居住的村落.如今,小村不仅告别了脏乱差,还成为年接待28万人次的旅游村,引爆兴山乡村旅游.
美!修旧如旧,村是景景是村
行车至兴山昭君镇,便能在路边看到几栋漂亮的小木屋和一个高大的木质门楼,门楼上“昭君别院”四个大字特别醒目.
顺坡而上,一个建在山坡上的村落映入眼帘:道路蜿蜒曲折,小楼层层叠叠,田地较少.然而,外墙色彩斑斓的民房透露出信息: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乡村.
沿路在村里逛一圈,路过不同形态的民宿,看看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井,对着大榕树许个愿,再去逛逛百年老宅.累了,去有落地玻璃的奶茶店或者老宅改造的茶书吧歇歇脚,再顺着木质游步道往山上爬,摘摘路边的柑橘,直到爬到山顶,在昭君歇过脚的昭君台上,远眺香溪河畔的兴山美景.
这一切,好不惬意.
然而,这里不仅是一个景区,有的村民正在自家门口坐着削土豆,奶茶店的老板娘就住在店子隔壁,村里的烟火气一点都不少.“原本只是想整治村庄环境,结果有朋友来玩说景色挺美.村委会和镇上班子成员一合计,干脆整合各项资金,打造景区!”昭君镇副镇长黄达文说.
村里请了外地设计师来规划,大部分居民不用搬走,房子修旧如旧,道路也用原来的旧砖或是石材重新铺设;猪圈厕所或乱搭滥建的棚户,拆除或是改造.“那个奶茶店原来就是个猪圈.”黄达文说.
这一切,让村落保持古朴风貌,又具有旅游功能.
活!旅游合作社牵引,88名村民建起新景区
“村民怎么同意改造他们的房子?”面对记者的提问,53岁的陈学新微微一笑说:“合作社解决哒.”
陈学新说的合作社,是指兴山昭君别院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这是我省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由昭君别院88位农民组成,陈学新是社员们推选出来的理事长,也是昭君别院旅游“带头人”.
陈学新介绍,村民以现金、房屋、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规划、改造、装修、经营、服务和结算.同时,打造不同旅游业态,可以由出房屋的人自己经营,也可以交给合作社请人经营.社员可在合作社工作,领取工资.
年底,合作社利润分红,利润50%留作继续发展资金,30%作为社员分红,20%用于村里的集体经济和帮扶贫困户.
说起旅游合作社破解的难题,陈学新滔滔不绝:“不用拆房子建房子,以现有房子修旧如旧,解决了用地问题;村民入股,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除整合的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外,没向地方政府要一分钱;以村民带动村民,比由村干部去劝说村民容易得多,看见隔壁家入股合作社挣了钱,不用劝自己也想入股;村民入了股,就会把旅游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以前污水到处流,垃圾处处是,到处是猪圈、厕所,又脏又臭.如今,虽然建游步道占了我家一些田地,但是村子里看着舒服多了,还有生意做,多了不少收入.”77岁的屈祖梅婆婆为游客们做“懒豆腐”,每年有一万多元收入.
妙!摆脱门票经济,延伸旅游链条
像屈婆婆这样因旅游脱贫致富的村民还不少.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没时间打牌、嚼舌根,而是专心经营旅游事业,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村里发展旅游.“90后”熊兵骁原本在宜昌上班,村里打造旅游后,便回到兴山,入股合作社,经营了一家奶茶店.熊兵骁带着母亲到武汉学习奶茶制作方法,他把奶茶店交给53岁的母亲打理,一年收入四五万元,自己则到兴山县城上班,两头兼顾,再加上父亲种柑橘的收入,全家人一年收入10多万元.
昭君别院的旅游,为村里传统农业带来了新变化.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柑橘,通过陈学新打造的电商平台,网上最高卖到每斤8元左右.村里的老婆婆提着篮子卖给游人,一斤也能卖3元多.而以前,一斤柑橘收购价格最高不到2元.
目前,昭君别院已改造120多户民居,打造出“美食一条街、电商一条街、民俗一条街、农特产一条街”的雏形,延伸旅游链条.这个不卖门票的村落,依靠美食、民宿、农副产品等,将乡村游变为乡村经济.
据统计,2015年至今,兴山昭君别院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营业额已达500万元左右.“旅游要持续发展下去,不断增加新业态.”陈学新说,他打算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做营销和经营.
受昭君别院的启发,深度河村因在“中国最美水上公路”附近,也在新建民宿,打造乡村游.“兴山各乡镇都在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游,全县正朝着全域旅游迈进.”兴山旅游局局长钱榆说.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16.05.2017 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