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住建厅驻村工作队倾力帮扶,红光村终于“红光焕发”
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一苇 通讯员程红军
“赏田园风光、品农家风情——红光村”。最近,云梦县义堂镇316国道虹桥路路口挂出一块新招牌。
“我们正在打造金色印象——红光旅游名村。”红光村党支部书记胡世安兴奋地告诉记者,多亏了省住建厅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如今距离实现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
红光村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地方,去年却被孝感市授予“宜居村庄”称号。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何实现蜕变?
整治环境,破屋堰塘变景点
红光村位于义堂镇西北部,西邻府河,东距316国道2公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当地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18户34名贫困人口。
原来的红光村什么样?村民们都还记得:垃圾遍地,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河道堰塘早已是臭水沟。村里面貌如此,村集体也没啥干劲,近10年没发展党员。
2015年10月,省住建厅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治理村庄环境,改善人居条件,是住建系统的长项。别人眼中破败凋敝的村庄,在我们看来却处处是资源。”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说。整治环境也是振奋人心,家园变美了,才能提振村民的精神状态。
红光村堰塘多,清理出来就是现成的水系景观,还能发展鱼虾养殖。村里老房子多,能修缮的整旧如旧,就是一处乡愁记忆;修不了的房子里,各种老物件废物利用,也能做成观光的展品。
而这一切都需要动员村民配合才能成功,工作队队员一家一户、白天黑夜四处走访,倾听村民诉求。他们注意到很多贫困户还住在危房里,便决定以此为突破口,为村民办实事。“工作队帮我搬出危房,住进新房,想着就高兴。”红光村村民邹桂娣人逢喜事精神爽,建新房的钱,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了一部分,省住建厅帮扶了一部分。今年9月,她一家住进了新居。
“工作队带了好头,村民看到了他们的真心实意,得到了实惠,也服气。”村民胡金平感慨万千。在工作队发动下,村民们自愿拆除了无人居住的35栋危房,用拆下的建材做了文化宣传墙、风景篱笆墙和环塘道路。
新建休闲广场、疏通灌溉沟渠、硬化村湾巷道、配备垃圾箱桶、平整绿化庭院……如今,红光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通村道路宽阔整洁、池塘水清鱼跃。茶余饭后,村民们还能在环塘休闲步道上散步聊天。
自我“造血”,产业扶贫拔穷根
“村里环境变好了,就像人擦干净了脸,发展休闲旅游的基础就打好了。”工作队队长查良春说,今年,预计为村里筹措资金约700万元,继续改善村里基础设施。
整治村庄环境只是扶贫的一部分,要拔除穷根,还得强化村子自身的“造血”能力。“包括整治环境和发展休闲旅游在内,我们要为红光村做一系列实事,彻底打破穷境。”查良春说。
这些实事正在一项项显现成效:160亩土地流转,村民积极投身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约30亩果蔬大棚基地建起来了,1000余亩旱地经济农作物种下了;红光莲藕塘水产养殖项目启动,能给村级集体收入保底增收5万元以上;全村开展了金融扶贫“泽农贷”,可帮扶3户9人每年每户增收5000余元;网络信号覆盖率100%……这些都直接有助于村民增收。“大棚瓜果弄好了,每天能收入100来块呢。”种植户胡修万满怀希望。
工作队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还组织村里干部、村民到红安、钟祥、罗田等美丽乡村示范村学习。
在工作队帮助下,村基层组织得到强化,落实了“三会一课”“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眼下红光村不仅健全了村民理事会制度,还发展了一名预备党员。
村民们也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今年,村里的休闲垂钓、生态采摘、农耕文化、乡野民宿等项目陆续建成,红光村在“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快。去年,该村已有9户14人脱贫,目前,红光村正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宜居村庄”,今年预计再脱贫7户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