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故里,小艾草长成“扶贫树”

10.08.2016  16:16

  ▲彭思镇刘堑村的贫困户邹道胜在收割艾草,他的地里一年可以收两季,一亩地可以挣两千多块钱(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皮曙初、余国庆

  三伏时节,烈日似火。刚刚经历一场洪水劫难的湖北蕲春县张榜镇千亩艾草基地,20多位村民顶着酷暑,收割一度被洪水淹没的蕲艾,现场通过一台生物制肥机,将长期浸泡沤坏的艾杆、艾叶做成生物肥料。

  “大概有600亩的蕲艾杆、叶被做成肥料,其余的艾叶在抓紧抢割、抢晒,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基地负责人张迎峰说,“艾草是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扶贫大树’,不能被洪水压弯了、冲折了。

  蕲春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在这里,记者发现,一种曾经毫不起眼的野草蕲艾,却成了干部群众十分牵挂的扶贫大产业。

  十多亿元工业产值、数万人从业就业、上万贫困户精准脱贫,短短几年时间,小小艾草正在成为大风大雨也难撼动的“扶贫大树”,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津津乐道的产业发展“传奇”。

  二十余年始终“散乱

  三年养成一株“宝草

  “野草”如何变成了“家养”的?这要从药材经销商肖本大说起。肖本大如今在蕲春县算是响当当的人物,大家都尊称他是蕲艾产业的“元老”。

  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从事药材生意的肖本大发现艾叶和用于灸疗的艾条大受欢迎,于是他开始收缩对其他药材的经营,将精力越来越多地专注到艾草的制品上。

  结合本土的蕲艾,他研发了蕲艾艾条、艾柱、艾粒等产品。

  蕲艾,艾草的一种,在鄂东大别山一带,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这种菊科草本植物。这种野草在当地民间可谓家喻户晓,被当作驱恶避邪的吉祥之物,治病祛痛的土方良药。李时珍对其也是推崇备至,《本草纲目》对蕲艾及其功效有详细的记载。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采艾草扎艾虎,插在门头上,别在窗棂里,真是“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

  更有意思的是,按当地习俗,人的一生都要与艾结缘:婴儿出世第三天,要用蕲艾煮水“洗三朝”;小伙、姑娘新婚,洞房之前要洗个艾水澡;老人百年去世,也要用艾汤净身方能入殓。平时,凡有个头疼脑热、风寒咳嗽,用蕲艾煮水泡澡熏蒸,或煎汤温服,常能见奇效。

  “指草即为药,路人皆懂医”。因为有这些传统的沉淀,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蕲春县做起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大文章。

  蕲春古称蕲州,据称《本草纲目》记载1892种药物中,蕲州出产多达700余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蕲春县便一直围绕“李时珍”做文章,寻找一条“医药兴县”的出路。1996年,湖北蕲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全国17个专业药材市场之一。

  但是,“名人效应”并非立竿见影。过去20多年,蕲春中药材种植、中医药经营虽有长足发展,但始终脱不了低端、散乱的“乡土气息”,不能成规模、成气候、形成产业链。

  举全县之力打造的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也仅几千万元。

  从事医药行业20多年,肖本大做过保健药酒,经营过中药饮片。“有两三百个品种,但都是大路货,销售其实不怎么好。蕲艾是我们蕲春独一无二的资源,我就做减法,把没有效益、竞争激烈的产品,慢慢减下来了。

  到2013年前后,肖本大已无暇顾及其他,专注于蕲艾经营。恰在此时,蕲春县中药材发展长期不温不火的状况也发生了改变。

  蕲春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艾草漫山遍野。近三年里,忽如一夜春风来,从艾条、艾柱、艾灸贴到蕲艾香皂、蕲艾牙膏、蕲艾精油等等,琳琅满目的蕲艾产品突然爆发出来,生产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蕲艾异军突起。

  一时间“蕲州草贵”,产品供不应求。以前每逢端午,一块钱、五毛钱一把的艾叶,现在变成生产原料,卖到了七、八块甚至十几块钱一公斤。当地百姓笑称“野草变瑰宝,满地黄金叶”。

  肖本大也没有想到,不起眼的野草,带给自己不一样的商机。“我原来几百个品种时,一年销售就一两百万元;现在专攻蕲艾,一年几千万元的收入。

  艾草虽小产业大

  精准发力挖“深井

  俗话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在传统中医药里有着特殊的地位。

  早在《诗经》中就可见到艾草的踪迹:“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离骚》里也有描述:“户服艾之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诸多古医典籍中更有艾灸、艾熏的记载。因此,民间素有“医家用艾灸百病”之说。

  李时珍将蕲艾写进《本草纲目》,称“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一起,成为声名远播的“蕲春四宝”。

  然而,人们对于蕲艾的认识和利用,一直停留在插艾、泡澡、艾灸等,同几百年前没有两样。

  遍地刨坑,不如深挖一井。2013年,蕲春县定下的发展新思路:养生蕲春,从艾出发,围绕蕲艾做文章,产业精准发力。

  县政府每年拿出3500万元,支持蕲艾企业发展;设立500万元中药材奖补资金,重点支持蕲艾种植;设立6000万元蕲艾发展基金,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潜能由此被激发。

  田群是蕲春蕲艾协会会长,在涉足蕲艾之前,他做的是钢构产业。2012年转型后,他从零起步,很快成为蕲艾工业化生产的领头人。

  从简单加工到集种植、收储、研发、加工、销售、配送于一体,田群很快让蕲艾迈入了产业化发展的新轨道。他联手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研发蕲艾灸贴、蕲艾护理、蕲艾纤维等专利技术产品,一年时间就开发出80多个单品。

  2013年在蕲春县第23届李时珍药交会上,田群一次推出20多个蕲艾产品,让县领导都吓了一跳。“特别是艾灸贴,一试用就大受欢迎。”田群说,现在,他们已拥有注册商标48个,国家专利25项。

  有的转型升级,有的返乡创业,有的引进资本。短短三年,小小一株艾草,在蕲春催生了300多家相关企业,所开发的产品有十几个大类400多个单品,从吃到用、从养生到日化,无所不包。

  “大家都打开了思维,脑洞大开,单品爆发。”田群说。

  目前,蕲春县产值过千万元的蕲艾企业已有25家,2家过亿元。2015年,全县蕲艾产值逾13亿元,预计2016年可突破20亿元。蕲艾成为县域经济新支柱。

  蕲艾的异军突起,正是电商勃发的时代,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互联网基因。

  生于1987年的吴明星,则是推动蕲艾走向“互联网+”的第一人。早在2011,他从深圳回乡,建立蕲春第一个蕲艾天猫商城,打出“正宗蕲艾在蕲春”的旗帜。上线第一天,卖出500多元,几个月后,每天卖到一万元,半年多下来,就卖了200万元。

  在互联网上赚到第一桶金,吴明星又成功引入风险投资,发起成立电子商务孵化园,与传统企业合作培训专业电商人才。仅去年一年,他的电商蕲艾班就培训了631人。

  电商成为蕲艾的市场“引爆点”。如今,在蕲春县,经营蕲艾产品的网店已有600多家。去年蕲艾产品线上销售额达6.1亿元,占到销售总额的六成以上。

  蕲艾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蕲春县被誉为“中国艾都”。蕲春人用市场法则,把“”的文章做到极致。

  野草长成“扶贫树

  狂风暴雨不动摇

  一株艾草几片艾叶,淡淡的清香勾起多少人美好的端午回忆。小时候时常在蕲州李时珍陵园嬉戏玩耍的张迎峰,从武汉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投资领域打拼十余年。2014年,在乡情召唤下,张迎峰回乡投资,成立湖北李时珍蕲艾产业园,规划投资20.5亿元。

  如何让艾草产业做得更大?张迎逢认为,最大的制约是原材料不足,虽然当地艾草遍野,但相对于产业化发展要求,原料却是“瓶颈”。

  于是,他做出新探索,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动农户种植,带动农民增收。

  野草也能挣钱!蕲春县顺势而为,鼓励贫困户利用荒山空地种艾草。各个蕲艾生产加工企业也纷纷加入到基地种植的行列中来。

  史料记载,艾草“生于山阳,采以端午”。在彭思镇刘堑村的山坡地里,62岁的贫困户邹道胜顶着热辣辣的太阳,挥舞镰刀收割艾草,然后一堆堆捆扎好,等着“老板”来收走。

  “种蕲艾比种棉花要省工一些,收入却要高,一年可以收两季,一亩地可以挣两千多块钱。”老邹告诉记者。

  刘堑村支部书记丁春华介绍,全村去年种了500亩蕲艾,63户贫困户从中受益。这些基地都由“老板”骆百林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并保证最低价收购。

  “大家尝到了甜头,今年全村要扩大到1000亩。”丁春华说。

  洪水过后,艾草的收购价格涨了不少,每公斤10元到12元。农户们抢收、补种的积极性高涨。

  而“老板”骆百林更是应接不暇,商谈供货的客户一波接着一波。“真是供不应求,有些人给了钱,几个月拿不到货。

  2014年,在外从事多年中药材销售的骆百林回到家乡蕲春,开始了艾草的研发、加工、销售业务,短短三年时间,销售额已达到3000万元。

  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种植基地今年将扩展到8000亩,可以带动贫困户近千户。

  蕲春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蕲艾熏染的游子“乡愁”,常常与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的“苦日子”相连。如今这些蕲艾产业的领头人物,或多或少有着苦艾浸染的“贫困情结”。

  他们乐意在精准扶贫中主动担当。洪水之中,蕲春县蕲艾协会组织志愿者到抗洪救灾一线,蕲艾生产、销售企业纷纷向受灾群众捐款,帮助困难户迅速恢复生产。

  对于大灾过后的产业增长和扶贫效益,蕲艾“老板”们依然信心满满。

  目前,蕲春县蕲艾种植企业已达57家,发展专业合作社29家,全县种植基地有十多万亩。2016年,全县蕲艾产业“精准扶贫”将对接1.1万贫困户。

  不仅如此,蕲春人“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他们计划免费培养艾灸师,不仅增加就业,也能做大做长艾草产业链。

  张迎峰告诉记者:“艾灸师是艾草行业的基础,能够把这个传统项目带出去,他们是中坚力量,不可或缺,预计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我们将免费培训达到一万人。

  就这样,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小小一株艾草经过了“神奇之旅”后,正在成长为一棵“扶贫大树”。

  当然,艾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大树”还在成长。业内人士相信,只有经过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网络化销售、资本化运作的业态组合,蕲艾这棵“扶贫大树”才能真正在大风大雨面前挺立不折。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