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文火煲出一世饮食男女

06.11.2015  12:50
  

 

  李安(豆瓣/图) 

  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二次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之后,他的生平事例迅速在素爱励志故事的网络上传开了,尤其是他那个蛰伏在家当了六年家庭煮夫的往事,更是让许多怨夫们找到借口:“果然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男人背后得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能得出这样粗暴结论的人,大约都是没认真在厨房待过哪怕六天的,更没应付过烈火热油之间那些琐碎事儿:竹笋下锅前得先焯水去青涩味,糖醋排骨也得先腌后炖再炸最后炒糖色,煲仔饭想出焦香扑鼻的锅巴就得细火慢候,更别提面食的手感、爆炒的火候、甜咸酸辣的调和。

  想一想,六年失业生涯里按耐住焦灼一边继续大量阅读、阅片,一边心平气和的将厨艺练到让岳父母差点投资开店的地步,李安这锅汤绝非几个“贵人”几幅秘笈相助就能煲好的。

  我第一次看他那部《饮食男女》的时候,还不知道他这段厨房往事,但片头那几分钟的厨房特写着实惊了我一跳。很少有导演能将煎炒烹炸的拍得那么有日常美(而不是形式美),油锅的嘶嘶声、砧板上的菜蔬鲜肉、炖盅里的老火汤,从画面到声响都丝丝入扣,远远胜过许多美食纪录片里刻意营造出来的大餐氛围。

   

  (豆瓣/图) 

  这部电影是他早期代表作家庭三部曲中之一,讲述一位老厨师与三个女儿的家庭故事。

  大约是经历移民后不同文化冲击的关系,早期的李安非常青睐“父与子”的题材,《喜宴》中是远去他国的同性恋儿子面临父母逼婚的压力,《推手》是传统的太极老师与儿子的美国家庭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而这部《饮食男女》更是将两代人的矛盾放在一顿顿饭之间。

  在这些故事里,他描绘渴望自由与独立的年轻人与观念传统的旧时家庭观念之间的冲突,起头的温馨总不过片刻,很快他就通过细节一点点引爆那些潜藏的炸药:儿子有个亲密的男友、外籍媳妇受不了老头的生活习惯。爆炸声响起后,有人前进有人退守。

  父与子的话题在西方电影乃至早期戏剧中很常见,而李安的东方视角更为人性——他在衰老与青壮之间,在文化隔阂与价值观冲突之中,用含蓄的情感来调和对撞的两种力量。比起西方杀父娶母的情结,他的东方故事更加悲悯、也更加温情脉脉。无论是什么样的冲突,最终总有一个不至叫人难受的结尾。

  都说李安是温和的,但在他的电影中,他从来都是绝境的制造者。在三部曲之后,他将目光投向更广的世界:翻拍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刻画两个阶级的人物的情感融合;拍《卧虎藏龙》,拍江湖间宽宏与任性对撞的男女情愫;拍《断背山》,拍偏见与情欲之间的困境;拍《色戒》,拍在情爱与死亡之间的戏中戏;拍《少年派的奇幻漂亮》里,拷问信仰与现实的取向。好像他拍电影就是为了挑战这些困境而来似的,尤其是在他那部《冰风暴》里,混乱的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发展得让人咋舌。

   

  (豆瓣/图) 

  但李安到底还是温和的。比如在《色戒》的结尾。张爱玲原著中的结局是一场热闹的牌局上,刚刚手染王佳芝鲜血的易先生与人寒暄,原文中写:“他回来了又有点精神恍惚的样子,脸上又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 ”“请客请客!请吃来喜饭店。”这三分春色里,易先生对王佳芝的生命的漠视跃然纸上,张爱玲尖利的写出他情感中的变态与极度自私,他只要人爱他,如猎人逮住他的猎物,他不在乎她的喜怒哀痛,甚至觉得她死了,那他们的情感反而到了完美的境地,可供他一生得意。

  但在影片里,李安让易先生坐到了王佳芝的床前,盯着那口钟,在她生命落幕时凭悼伤怀。张爱玲冷笑着看着王佳芝白白送命,李安给这个天涯孤女留了一线温暖。

  不能说李安比张爱玲懂人性,但他对情感始终存一点温柔的信任,也对所有悲剧都致以温情的惋惜,这也是他电影中始终不散的亮色。

  也正因为这悲悯心,当年拍《绿巨人浩克》时才遭到如浪差评,习惯美国漫画超级英雄风格的影迷们不能接受那个婆婆妈妈的绿巨人,李安将过多的情节放在剖析主角的心路历程上,描述他的孤独、他的两难。李安将他当做活生生的人,而在影迷心中他只是人们心中英雄情结的投射。多年后,在系列大片已经成陈式之后,再回头看看李安的这部戏,还是会叫人惋惜——并不是不好,只是太李安,他不会耍金箍棒,他只会用绣花针。

  这枚绣花针是他手中的剑,走过半世山河依旧不改初衷。与他差不多年纪的国内导演们,无论曾经缘何出众,心宽体胖之后都像掉进一个中年危机的怪圈里似的,对着镜头迫不及待的讲述半生换来的人生道理,而那些大道理毫无新意,流于中年中产的俗气,貌似和善,实则空洞无物。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有人去问李安真实的结局,他笑着摇头:“我不能告诉你我心里的结局。”选择什么样的信仰与信念,原本就是如人饮水。李安心中始终还有当年的好奇少年,于是无论什么样的光环加身,让他感兴趣的始终是饮食男女,而不是立于山巅的自己。

  在李安之前,西方人见识到的华人电影,不是历史片里与五千年文明同呼吸的沉重影子,就是呼呼喝喝的江湖儿女。他撬开这块遮住文化沟通的高墙的一点角落,让东西方的空气互相流换,这也许是他对华人电影最大的贡献。而在他之后,还会有谁去将那面墙砸毁?看一看近来国产片的质素,只能叹口气,祈愿他是灯塔,而不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