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记者会“亮”在哪里?
公允的观察者大概都会承认,每年两会后的总理记者会,要出新意实在是太难了。
尤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金句在前,“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吸引了最广泛的关注。记者会在后,还有什么空间?
事实上,今年的这场记者会,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记者会的开始和结束,正应了那句“虎头豹尾”。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上来就“坏坏”地问,现在中国人都到海外去买房子,纽约、悉尼、伦敦等地房价随之被明显抬高,“中国政府会担心由此引发海外市场的强烈反应吗?”李克强在回答中幽了他一默:“我看你的面孔是一个西方人,你的中文说得这么流利,不知道有没有在中国买房?当然,我们是欢迎的!”
总理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后,现场半数以上的记者纷纷起身,一些记者高声抛出自己的问题。人群中“缅甸”的声音显然引起了李克强的注意。在征得主持人傅莹的同意后,他让一位女记者提出了完整的问题:“您如何回应中缅边境最近发生的问题?”
现场略显混杂,也充满活力,就像电影结束后给观众带来惊喜的“彩蛋”。总理始终面带笑意。但这一问题提出后,他随即正色回答:“你问了一件让我感到痛心的事情。在中缅边界我方一侧,一些我国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损失,我首先要向遇难者家属表示哀悼和深切的慰问。同时,我国政府、外交部、军方都向缅方提出了严正交涉。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全稳定,坚决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记者会和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现场不同,一向罕有鼓掌。
但李克强的这一回答结束后,记者中爆发出了掌声。回到第二个问题。还没提呢,记者一报家门,就“亮”了——居然是《新京报》!这么多年总理记者会梳理下来,第一次有提问机会“花落”一家国内都市报。但凡稍微了解中国时政报道格局的人,都会知道,这绝对堪称两会一股新风。
随后还有《第一财经日报》发问,又是一家市场化媒体。传统的体制内媒体加外媒,搭配都市报和财经日报,记者会的面貌越来越丰满了。
今天记者会上一个很“亮”的花絮来自两位外国记者之间的“恩怨”。本来西班牙埃菲社记者获得提问机会,但工作人员送去话筒时,坐在一旁的一名奥地利记者一把抢过话筒,“当仁不让”地向总理提出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问题。
问得尖锐,但李克强的临场回答,沉稳巧妙兼备:“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客观、公正的立场,我们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前不久,我在欧洲和乌克兰总统会面,我跟他说了这段话。他问能不能向外公布?我说没问题,你把我的原话登到报纸上。”
总理回答经济、外交问题,天经地义。但今年李克强对文化问题也娓娓道来。有记者问,“全民阅读”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您为何如此看重这件事?
总理答道:“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
如果说答经济是见智慧,那么,答阅读,则可见情怀。即便是经济问题,也有不常规的问法。今年就出了个“潮”问题:“您个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如果买过,最近买的是什么?”
李克强也给出了“潮”回答:“在场的各位可能都有网购的经历,我也不例外,我网购过,最近还买过几本书。书名我就不便说了,避免有做广告之嫌。但是我很愿意为网购、快递带动的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做广告。……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一问一答之间,新潮澎湃,点“亮”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