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本抗战时期"武当小学课本"现身 均系树皮纸张

18.05.2015  15:17
郑艳芳展示“抗战大刀”。 《阵中日报》存世不多 曾在武当山发行 11本“武当小学课本” 均系树皮纸张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前,在武当山特区新成立的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展出了一批十堰地区抗战时期文物。该民俗馆创办者郑艳芳女士致力于武当山地域特色藏品的收集,数十年来共收集各类藏品3万件,供游客免费参观。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通讯员 郑光春

  “义冠千古”牌匾 敬献抗日英雄

  匾文“义冠千古”多用于关帝庙,寓意“义气冠绝千古”。

  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展出的这块匾文为“义冠千古”的木质横匾长2.07米、宽0.67米,上款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下款为“徐忠 立”,“民国三十年冬月吉旦”。

  抗日战争期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司令部移至鄂北重镇老河口之后,指挥第五战区十几万官兵,多次打退日军进攻。

  老河口距均县、武当山不远,李宗仁曾多次到均县和武当山视察,在均县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时,均县人徐忠用“义冠千古”这块匾向李宗仁表达了敬意。

  这块牌匾是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创办者郑艳芳在丹江口市龙山镇发现的。2012年南水北调移民搬迁,郑艳芳听说该镇有家农户拆房时,在夹层中发现一块有字的木板。她跑去一看,依稀可以辨认出“义冠千古”4个大字,旁边的小字却模糊不清。郑艳芳连忙买下,回家清理后发现除描金已经褪色外,其它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上下款清楚。

  据已故的武当文史专家张华鹏生前推断,立匾人徐忠应为均县原八大家族中徐氏家族中的一员。具体是谁?此匾当时挂在何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罕见抗战大刀 本地铁匠打造

  在展示大厅,有两把抗战大刀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把长0.87米、另一把长0.86米,刀柄均长约0.25米,便于双手持握。刀柄上方有不规则S形刀挡,刀尾有一个圆环。

  大刀是中国抗战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冷兵器,一度成为中国抗战精神的象征。“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歌曲曾广为传唱,武当山地区在抗战时就发生过民众持大刀打败日军的壮举。

  该民俗馆还展出了一把长0.5米的日军三八式刺刀。其刀身上有血槽,配有刀鞘,手柄处有卡槽,可装在步枪上。这把刺刀收购于当地一家废品收购站。

  展出的一把驳壳枪,也是在当地一家废品收购站收购的。这把长0.23米的驳壳枪,通体呈铁锈色,枪管扳机都已锈死,枪下方的木柄已脱落。虽已失去使用功能,却是武当山抗日时期的历史见证。驳壳枪又称盒子炮,火力猛,可以连射,是抗日战争中应用最广泛的枪械。

  郑艳芳介绍说,这些抗战武器都是在武当山周边地区收集的,前些年她先后收购类似抗日大刀20多把。据武当山一位老铁匠回忆,这种大刀一般都是本地铁匠按照形状打制,有的刀还会在刀口处包一层钢,以提高锋利程度。

  农户家收集“抗战油桶” 可装20升燃油

  该民俗馆展出的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支援中国的油桶,从外文标识和形制上分析,这个油桶是德国制造的,应属美军缴获德军的战利品。

  这个油桶高0.47米、宽0.35米、厚0.16米,油桶表面带有X形的冲压槽,油桶上的外文标识为:20升燃油桶、严禁明火, 1944年制造。

  抗战时期,老白公路是连接陕西和四川等大后方的生命线,运送物资的车队往来不息。1945年,第五战区司令部驻扎草店镇时,还曾在草店河滩上修筑简易机场,常起降小型飞机。保障这些抗战行动,显然少不了燃油。抗战中后期,美国曾向中国提供包括燃油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为了便于携带,燃油多用这种20升的油桶装。

  郑艳芳回忆说,这个油桶是她多年前在武当山遇真宫村一农户家收的。据该农户讲,其爷爷曾在抗战时期为军队运送粮食,抗战胜利后带回此油桶。

  《阵中日报》存世不多 曾在武当山发行

  抗战期间,第五战区主办的《阵中日报》在老河口编印发行达6年之久,为宣传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激励广大国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民俗馆收藏展出的一份长55厘米、宽38厘米的《阵中日报》,报头由李宗仁题写,出版日期是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九日(1944年12月9日),刊登了大量抗日新闻。

  据郑艳芳介绍,这份报纸是在丹江口一位老人手中购得。郑艳芳很早就得知老人有这份报纸,数年来多次登门想收购,但老人惜若珍宝,不肯出售。郑艳芳去年筹备民俗馆时,向老人说明作为武当抗日展览系列重要藏品永久展出,老人终于转让了这份珍贵的报纸。

  抗战时期,武当山是第五战区重要的后方基地,《阵中日报》曾在武当山地区发行,大量刊登了各界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的动态消息。包括胡绳、老舍、臧克家、碧野、姚雪垠等30名作家曾担任特约撰述。

  《阵中日报》存世不多。总共编印了多少期?现存于世的有多少?编辑队伍有哪些人?还有待研究。

  11本“武当小学课本” 均系树皮纸张

  抗战时期,第五战区在武当山下的均县草店镇设立了武当小学,开设常识、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有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成为军事人才。

  武汉沦陷后,成立了新湖北书店鄂北支店,在郧阳设立印刷厂,印刷包括课本在内的各种书籍。小学课本主要沿用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版本,部分纸张曾采用郧阳、均县一带用树皮造出的纸张。

  该民俗馆收藏展出的抗战时期武当小学课本,系1942年出版,共11本,每本长18厘米、宽13厘米。其中,国语、算术各3本,历史、地理、自然各1本,常识2本。最厚的一本是国语,共计76页;最薄的一本是算术,有20页。

  郑艳芳介绍,这11本武当小学课本,是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期间,她在丹江口市龙山镇一农户家中发现的。

  一位在均县上过学的老兵看了这些课本后表示,这就是当时武当小学的课本。

  珍贵的抗战文物 鄂西北甚为难得

  民间展览和官方展览各有互补性,官方展览的藏品都是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物证和文件,展现的是政府层面的抗战史,而民间的藏品则通过百姓的视角和这场战争对大众的影响来展现抗战,而这样的展览更加生动、平易近人。

  那么,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展出的这批十堰地区抗战时期文物,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教授指出,民间能收藏到这批内容丰富的藏品实属不易,藏品反映出十堰民众抗战的积极性,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之时,不畏倭寇,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反映,值得今人学习继承。

  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明正慧认为,这批抗战文物对于十堰抢救性地挖掘整理第八分校的史料,宣传十堰在抗日战争时期作出的历史贡献,扩大海峡两岸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市委党史办副主任桂柏松表示,这批抗战文物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所形成的特殊文物,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巨大苦难,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闪耀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光芒。

  “这些藏品是研究十堰抗战历史的重要凭据,印证了十堰地区在抗战时期所居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为赢得抗战胜利,十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激励着后人努力奋斗、富民强国。”市档案局副局长陶维平表示。

  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温明认为,武当山的这批抗日文物和文献资料相互佐证,品级高,形式多样,充分利用和宣传展示好这些文物史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其意义也是为了牢记历史,捍卫人类的文明与文化。

  十堰博物馆副馆长祝恒富看后指出,这是一批非常珍贵的抗战文物,尤其是在鄂西北甚为难得,它对研究十堰地区抗战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宋天佑说,郑艳芳作为十堰市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潜心收藏多年,藏品极为丰富,在瓷器鉴定与修复方面独树一帜。“这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举办具有鄂西北地方特色的抗战藏品展,在十堰市尚属首次,填补了十堰收藏界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