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节系列报道③】科研,未觉春节将至
寒假开始,春节临近,校园内渐渐变得宁静,校园外节日氛围渐浓。可是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节假期,只有忙碌。在零下3℃的校园里,记者探访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看这群人是如何为了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贡献自己100%的力量。
郭志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
1月22日,寒假第七天,新一轮降雪洒落校园,呼啸的北风下,校园里零星走过的路人都裹紧了衣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志光刚赶回位于学院6楼的办公室,就来到实验室查看学生的工作进度。
实验室里,3名研究生正在查看文献、整理数据。“我们的实验任务还没完成,还得再呆一段时间。”研一女生文秋莹说,从进入课题组第一天起,导师郭志光就给他们定了要求:每学期的研究任务必须完成才能放假。今年,郭志光一共带了11个研究生,现在就剩他们3个人还没完成学期初定下的任务。
早上8点进实验室,晚上10点离开,这是学生们在假期的作息时间。文秋莹说,郭老师每天都会比他们早来,晚离开。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杰出青年奖’”,2015年对于郭志光来说是个丰收年。但这位对我校材料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论文贡献度最高的教授似乎并不满足。“一年之计在于春,搞科研也是一样”,郭志光说,因为学生需要指导,自己也还有任务要完成,郭志光每天都会按照平时的作息时间来学校从事材料表面的研究,为新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做准备。
吴水林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与窗外的寒冷不同,在材料学院8楼,一场课题组组会正在热烈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主持人吴水林把10多个留校的研究生召集在一起,总结本学期的得失,计划下一步的工作。
吴水林从事的是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研究,课题组共有31个研究生和4个本科生。寒假期间,吴水林跟学生一起,在完成一个关于“人工关节”的研究项目。
“你的数据做的怎么样了?”“你的毕业论文进展到哪了?”吴水林一一询问和解答。根据组会上学生反馈的情况,吴水林要跟学生忙到小年过后才能回家过春节,大年初八就得返校继续工作。
半个小时的组会,紧凑而充实。大家都回到实验位前,继续开始自己的实验任务。
夏清华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紫外光谱仪……所有仪器满负荷运转,化学化工学院夏清华教授的实验室里没开空调,却并不感觉丝毫凉意。所有实验位前,老师和学生密切关注着仪器上的数据变化,不断记录着各种数据。夏清华在一旁关注着学生的操作,不时上前示范,给学生反复强调安全事项。
这样的场景,从事了近30年科研工作的夏清华已经司空见惯。他介绍,目前课题组国家基金项目有3项,还有2个省重点项目和2个普通项目,研究任务很重,寒假期间正是抓紧时间做研究的好时机。
“科研人没有假期”,这是夏清华的口头禅,也正是靠着这句话,夏清华在新型催化材料制备和有机催化化学的分子基础及应用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入选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黎明 (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
走进化学化工学院教师黎明的实验室,除了装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器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贴在门口的几张书法作品:“实证”“精进”四个大字,还有一段孟子的语录。
黎明的研究领域是二维高分子薄膜材料,多孔三维材料,功能染料,涂料及粘结剂等方面。作为学院的青年教师,黎明从团队组建开始,就用这四个字激励自己,“唯有实证,方可精进”。
“寒假期间学生没了课程压力,环境也更安静,适合做科研。”黎明说,从寒假第一天开始,她就和4个学生投入到工作中。过去一年半的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要在半个月里处理结束。“这关系到下学期研究工作的方向。”为此,他每天跟学生忙到晚上11点左右才能离开办公室。
张修华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与黎明一样,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修华也认为科研是一个投入和产出成正比的工作。作为一个与电化学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张修华始终认为,科研成果都是靠着一步步积累才能得到的。
他介绍,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验楼里,寒假期间共有200多人都还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研究工作,有老师,有研究生,还有自愿进课题组学习的本科生。
“很多实验数据都要反复核对,反复论证”,为了让组里的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顺利进行,寒假期间,他跟30多名学生一起进入实验室,开组会,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