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每月亏损 武汉最大老通城店歇业关门

02.04.2015  11:05

本报讯(记者张隽玮)4月1日, 武汉最大一家老通城店汉阳摩尔店关门。早上11时,档口后的厨具已经拆除,一地油污。“灯、桌子拆出来卖,能有大几千块钱收入。”店长胡瑜说。

3月31日,是老通城汉阳摩尔城店营业的最后一日。

“5年的时间谢幕了”,胡瑜倚在店外的栏杆上往店内看,他的背后,贴着一张黑白的停业公告:因摩尔城整体改造的进行,本店于4月1日起停止营业。

以2013年白云边收购老通城品牌为分界点,全市共有8家以“老通城”命名的店面,可分为两类,一是原老通城酒楼职工从改制后的老通城获得品牌使用权开设的,二是白云边集团旗下店面。

汉阳摩尔城店,是2006年老通城旧址拆迁后首家老通城小吃店,也是大众点评网上获食客好评数量最多的一家店面,租赁的营业面积一度达到500平方米,在8家店中面积最大。

3月11日,记者曾去探访,下午5时正是饭点,店内食客10多人,多数并不知道这家店即将关门。

因摩尔城整栋楼即将装修,负一层店面灯光灭了大半;新风系统也开始罢工,整层楼弥散着灰白的油烟。隔壁的店面摆出了清货的招牌,老通城的金字招牌上,“老”和“城”字已掉,只留一个“通”字。

胡瑜在老通城酒楼做了20多年的炒菜师傅,在酒楼因拆迁停业后,他和3位前同事一起,开了拆迁后的第一家老通城。

他告诉记者,摩尔城5月4日起封闭装修,选择提前关门是因为一年一签的房租到期。“从2014年3月至今,每月都在亏损,效益好的时候是在开业的头两年”,房屋租约到期只是关店的一个原因,“老板们也各有各的考虑,再开店计划暂时没有”。

 现状

  老通城被白云边收购近两年

记者 张隽玮

从2013年5月25日传出收购消息至今年4月1日,武汉“豆皮大王”老通城成为白云边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已有677天。

和老通城汉阳摩尔城营业5年相比,老通城被白云边收购后的首家旗舰店——武汉客厅店,一张细长的白色封条宣布了开业不到5个月时间就关门的结局。

之前的老通城酒楼在武汉,犹如北京人说全聚德。在2006年因长江隧道施工停业后,不少武汉人称之为“心中永远的记忆”。

 品牌暗淡一半店面关门

8家店在677天内关门4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拿老通城的招牌开店,是“只要有锹,挖块地就沁水”,走到哪火到哪。从广东深圳到江西南昌到北京,老通城去过大半个中国。

另一家原老通城酒楼职工开设的店铺,位于武昌的南国·首义汇,这家店面停业得更早,在2014年11月已经停业。到3月10日记者探访时,300多平方米的店内一片黑。盛豆皮用的碗碟还整齐倒扣在消毒柜中,只是消毒柜门敞着,里面的白色碗碟上覆了一层灰。

在中华老字号的黄铜挂牌旁边,是物业公司粘贴的催告函。2014年11月关门,至当年12月,还有6万多的房租和物业管理费尚未缴清。按照物业公司提供的资料,房屋租约本该从2011年12月22日延续至2017年12月21日。

尚在营业的老通城职工店,分别位于汉口三眼桥及武昌首义园,店铺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记者了解,因为生意清淡,只营业到下午两点。

真正属于白云边集团的老通城分别为汉口161医院旁的上东汇商业广场店、三环外的武汉客厅旗舰店、光谷广场天桥边的光谷店,以及位于光谷德国街上的一家店。

经一一实地探访,四家店中武汉客厅旗舰店、光谷店开业4个月左右关门,上东汇店及德国街店分别于2014年3月及10月营业至今。

还在营业中的两家店,面积较其余4店小了一半。尽管装修风格整体现代,传统的豆皮、糊米酒等武汉特色小吃,仍是店内主打产品。老通城的竞争者,有真功夫、永和豆浆等中式快餐,也有半秋山、咖啡店等西式快餐。

3月12日12时,记者在光谷德国街店停留了半小时,100多平米的店内4名食客,均点餐豆皮。

白云边的老通城之路尚在探索

尽管注册资本从2013年的2亿元减至目前的1亿元,老通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仍是武汉注册资本金最多的餐饮企业。

拿下“老通城”品牌的这两年,白云边曾有诸多尝试。根据公开消息,曾有5年投入20亿元的投资计划,希望以规模效应提升品牌价值。但首家旗舰店开业不到5月就关门歇业的结局,叫停了这一计划。

2013年8月3日,白云边集团官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1-2年内在武汉市成熟商圈内开设10-15家,面积在200-500平方米以上,经营以豆皮为特色、荟萃武汉名小吃的汉味特色快餐连锁店”。

老通城业务的负责人李耀辉说,目前店面的经营情况“不怎么样”。

武昌咸宁大厦18楼一间80多平方米的通透房间,老通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就位于此。再往上6楼,就是白云边集团在汉总部,租下了24楼整层。李耀辉说,楼上位置有限,就在楼下租了间屋子。等候采访的时候,记者隔壁桌的一名职员正在统计店面每月的电费。

“我们很少对媒体公布信息,一般不接受采访”。李耀辉引导记者在24楼的前台坐下,盯着记者手机放在桌面,然后才开始说话。

今年2月28日,白云边以老通城的名义,拿下吉庆街三期地块。

“拿地这件事和老通城是否会回到吉庆街原址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正在探索老通城的运作方式”。在2013年收购之初,当时白云边集团的一位副总就曾表示,“下一步定位计划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李耀辉说,亏的钱不多。

临近光谷广场天桥的老通城店已于去年11月关闭,离试营业刚刚4个月时间,营业面积300平方米。隔壁的面面聚道快餐店的老板听闻记者问老通城,“隔壁的那家店(老通城)签的租金太贵了,330多元一平方米,还一签一年,不亏才怪”。

门面的物业方宝业集团五公司证实了合约一年一签、每月租金330元一平方米起步的说法。

3月9日12时,在老通城德国街店,店内只有4名客人,主食点的都是豆皮。同为牛肉豆皮,这里18元一份的价格高出上东汇店10元售价不少,人均消费25元左右,但和相邻的半秋山、韩式烧烤等餐厅60元的人均消费比,仍低了一大截。

根据公开的人工、房租信息计算,德国街店每月亏损幅度可能在3万元上下。

 光有牌子和钱做不好老字号

上东汇商业广场店内,挂着一块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

为保护老通城豆皮技艺,2009年,在武汉“老通城”总店关门停业3年后,“老通城豆皮”由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升格为湖北省“非遗”保护对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武汉老字号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光有牌子和钱做不好老字号,“武汉的老字号多了去了,现在活着的有几家?关键还在技术和人的传承、创新。”技术传承没有具体到人的老字号很难延续。

商标在被收购后,有3名原老通城酒楼员工进入过白云边集团,分别是总经理代艺翔、人事经理杨旭明和一位胡姓会计。“他们3人在进入白云边后又都辞职了,现在代艺翔又被返聘回去了。”胡瑜说。

尽管不愿意接受采访,代艺翔还是在电话中证实自己目前是白云边的技术顾问,“每月会有几次交流,比如管理啊、技术啊”,记者追问其中是否包括原老通城酒楼豆皮的制作技艺,代艺翔表示“应该有”。

原老通城酒楼职工所开的4家店,“除了招牌是老通城的,其他和老通城都没关系,比如我们的档位出租给别人做,我们提点。”胡瑜很直接。

记者找到了一位曾在南国·首义汇租赁老通城档口的业主,她表示确实如此。

第一次到上东汇商业广场采访,记者曾向几名路人询问老通城的位置,路人回答说,“什么是老通城?”

从奥斯卡影城大门走进去,老通城就在一楼。

在业内,曾有观点认为改制和社会资本注入是解救老字号的两种主要途径,前者对历史包袱进行清理,后者则能带来发展新机。老通城两项都做到了,为什么还是发展迟缓?

市商务局饮食服务管理处处长龚新华分析,“如果单纯以企业论,该破产的就应该让其消失”,但相对于产品本身,老字号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城市记忆,站在市场角度,这也限制了品牌发展。“在武汉,比老通城好吃的豆皮有的是。”他说。

历史

  数次改制 回归私营

目前,老通城酒楼改名“武汉老通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白云边集团旗下控股企业。

白云边集团属于民营企业,据其官网介绍,总资产近50亿元。

最近的一次改制,老通城“时年”84岁。2013年2月6日,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受老通城酒楼委托,将“老通城”商标专用权进行公开挂牌转让,评估值为225万元,转让价格不低于525万元。当时永和豆浆、醉江月、天龙投资、湘鄂情均有投资意向,最后由白云边集团拍得。记者从江岸区获悉,2013年白云边获得“老通城”商标的价格在300-400万元之间。

熟悉当年改制情况的江岸区国资办公室一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老通城酒楼的改制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不动产与职工,另一部分是于2013年转让的“老通城”商标,“分开解决问题,应该说有利于商标转让”。

在此之前,因为企业债务,老通城酒楼作为江岸区政府的改制重点,已有数年。

回顾老通城历史,数次改制。

第一次改制是在创始人曾厚诚去世后。1929年,汉口大智门外,汉阳人曾厚诚开了间名叫“通城饮食店”的甜食馆,两年后开始卖豆皮。因豆皮师傅手艺精湛,三鲜豆皮成为武汉一绝,老通城酒楼因豆皮蜚声。

1953年曾厚诚去世后,他的5名子女均提出申请表示不继承遗产,老通城第一次交由国家管理,成为武汉第一家私营改国营的餐饮店。同年还奉市委指示,在惠济路口分设了一个支店。

老通城的鼎盛时期出现在1989年,全年营业额达到2000万元,是当年全国餐饮业销售冠军,三鲜豆皮也获得中国饮食行业的最高奖“金鼎奖”。

1993年可以看作老通城发展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强人”负责人张斌过世后,老通城失去了对省外店面的控制,投资项目失败使得其债务缠身。

由此,老通城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国改民”改制之旅。

1993年,老通城成立了湖北省第一家餐饮行业的股份制公司——老通城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国企改制。1998年,老通城全员内部集资重新开业。老通城酒楼最后一任总经理代艺翔回顾说,当时经营很不理想,人心涣散。2006年因长江隧道建设老通城停业后,江岸区政府决定将老通城改制作为当年的工作重点。一直到2010年,老通城的改制仍在继续,直到2013年商标转让。

(记者张隽玮)

  辉煌

  毛主席两到老通城

“老通城最大的品牌价值,是众多中外领导人到过那里吃饭,特别是毛主席”,市商务局饮食服务管理处处长龚新华说。

1958年4月、9月,毛主席两次来到惠济支店。当时的报纸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当听到毛主席向同桌的外省同志介绍说,你们那里没有这,这是湖北风味。参观的全体工作人员都高兴地笑了。这一晚,老通城人无眠。同年9月12日,毛主席第二次来到老通城店,进店就说:“又来麻烦你们了。”

在老通城酒楼的历史记录上,吃过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李富春和蔡畅,三鲜豆皮和瓦罐鸡汤是必点食品。

在十年浩劫中,老通城店名被改为“东方红饭店”。1976年老通城酒楼重新装修恢复店名;1978年重新开业,成为当时中南地区设施最高档的外宾接待厅,接待过金日成、西哈努克,1987年法国军队足球队来访的赛后宴请也安排在此。

老通城酒楼的名气因为招待国内外名人而成为武汉引以为傲的名片,“这个名片存在于老武汉人心中,但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能有多少”,龚新华认为,在品牌历史和商业价值中间,白云边的任务“挺重”。

(记者张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