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曹妃甸得到了大海的格外“眷顾”——拥有天然不冻良港,甸前最深处达36米,不用开挖航道,便能建设30万吨级码头,发展港口物流业具有“天然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曹妃甸“背靠”的陆地已连成一片,港口、公路、铁路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图为近日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通用码头一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振/摄 目前,曹妃甸已经完成210多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10年间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000多亿元,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行业发展已颇具规模 编者按 2003年初,以修建通岛公路为标志,河北唐山曹妃甸拉开了填海造地的序幕。经过10年开发建设,这个昔日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沙岛,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目前,曹妃甸已经完成210多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10年间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000多亿元,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行业发展已颇具规模。 曹妃甸利用港口、土地等方面的优势,已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才智交流等方面与京津展开全方位对接合作,并争取更多的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投资曹妃甸,争取更多符合曹妃甸发展定位的项目落户。目前,曹妃甸工业区七大产业园区共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10项,总投资1446亿元,涉及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建材、节能环保、物流等诸多领域。下一步,曹妃甸将加大对京津地区的招商力度,并积极争取京津科研院所到曹妃甸设立研究分院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真正把曹妃甸打造成为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本期新闻视点,让我们走进曹妃甸。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杨 从北京出发向东,沿京沈高速行驶130多公里,再向南经过唐山西环城高速公路,驶上唐曹高速,70多公里的车程之后,便到达渤海湾西岸重要工业区——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 2003年初,以修建通岛公路为标志,曹妃甸拉开了填海造地的序幕。经过10年开发建设,这个昔日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沙岛,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在曹妃甸采访了解到,目前,曹妃甸已经完成210多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10年间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000多亿元,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行业发展已颇具规模。 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以及河北省沿海经济战略的实施,曹妃甸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2005年,曹妃甸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同时,随着首钢搬迁和唐山工业结构的调整,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且具有产业链特征的项目,为曹妃甸自身发展、唐山经济转型,乃至整个河北沿海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更为难得的是,在当地企业看来,循环经济算的是一本“大账”,在眼前的“钱景”和长远的“前景”之间,企业们努力践行着科学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