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启动核心区保护性修建 最大程度保留现有建筑
◎核心区建筑八成以上保留,仅拆除少数危房和占山体房屋 ◎重点保护15栋历史建筑,也尊重非历史建筑 ◎保护修复后将新建地标性城墙博物馆
昙华林“瑞典教区”片改造后效果图
昙华林“瑞典教区”风貌记者任勇 摄
“645岁的昙华林要拆掉了,终于把文艺变成了回忆!”昨日上午,一则信息迅速扩散,刷屏微信朋友圈,迅速引发热议。下午,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武汉市规划局及武昌区的多位相关人士,证实此传言不实,昙华林不会拆,且重点对“瑞典教区”进行保护性开发,绝非商业开发。
最大程度保留现有建筑
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焕告诉记者,目前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主要集中在昙华林正街沿线,二线的历史建筑破损严重,为了进一步保护与提升昙华林的历史人文价值,抢救性保护历史建筑,引导街区从线性的街道空间逐渐向片区的保护发展,武昌区政府启动了以“瑞典教区”为中心的昙华林3.7公顷范围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目前,该中心与武汉天地总设计师本杰明·伍德已联合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最大化保护街区历史原真性,除了对历史建筑进行测量以外,对其他现状建筑进行了全面测绘,科学指导下一步建筑设计。
按照规划方案,3.7公顷范围内,其中保留建筑占八成以上,包括所有的历史建筑在内。遵循“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多维提升”的建筑风貌整治原则,分别对历史建筑、保留风貌建筑及风貌不协调建筑提出整改方案,还原片区特有历史氛围。
在9栋优秀历史建筑已纳入重点保护清单外,规划部门还增补了6栋一般历史建筑,将对该区域内的真理中学旧址、懿训女校旧址、“瑞典教区”旧址、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昙华林88号民居、昙华林59、61号民居等15栋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
目前,“瑞典教区”的4栋核心百年建筑内住满了人,且租住人员混杂,为了生活需要,住户们还在房子里隔间和改造,不利于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因此需在明晰产权后对建筑进行修复和升级。
此外,对于非历史建筑约2.4万平方米的保留建筑,规划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仅对建筑的立面、功能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促进街区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征收”不是“拆迁”
刷屏朋友圈的这则信息还公布了一则名为《关于武昌区昙华林瑞典教区片项目征收范围内被征收房屋初步评估结果的公告》,在网上激起千层浪。部分网友称,645岁的昙华林将面临一半以上店铺拆迁,昙华林将成建筑工地。对此,黄焕表示,征收公告中的“征收”不等于“拆迁”,很多网友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征收的目的是使历史建筑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和修复,并对一些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和升级,规划方案中仅针对评定为C、D级别的危房以及部分占用螃蟹岬山体的建筑进行拆除,拆除建筑面积仅占现状建筑的不到两成。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还采访了武昌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该公司负责昙华林片区的征收实施工作。该负责人也证实,这份征收决定是最近贴出去的。此次征收的范围是昙华林街区内的“瑞典教区”,并非整个街区。
该负责人介绍,要弄清昙华林,必须明确三个概念。
昙华林历史街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位于武昌老城区东北部,主要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昙华林历史街区共有1.02平方公里,有52栋历史建筑。
狭义上的昙华林,是一条约1.2公里长的街巷。市民游览最多的也是这条街巷。征收决定上所说的“瑞典教区”,范围包括真理中学旧址、懿训女校旧址、“瑞典教区”旧址等15栋优秀历史建筑、约10家商铺和400余户居民楼,是此次街区改造的启动片。“瑞典教区”片范围内的15栋历史建筑将全部保留并按原样修缮。
据悉,“瑞典教区”片于2015年11月21日正式启动征收,预计今年3月征收完毕。征收方式有货币补偿与房屋产权调换两种。
地铁5号线绕过昙华林
朋友圈中的热帖称一半以上店铺将拆除,该负责人称“与事实不符。”据悉,街区1.0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商业店铺200多家。昙华林街巷两边的商户有100多家。此次涉及“瑞典教区”范围内的店铺只有10家左右。
在热帖的跟帖中,有议论猜测“拆迁或许与地铁5号线有关”,记者翻阅了《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地铁5号线绕开了昙华林,不会影响昙华林区域的优秀历史建筑。
根据地铁5号线线路图,地铁5号线从青山沿和平大道到达积玉桥后,不会转向中山路,继续沿着和平大道南延长线走行。5号线一期将对紧邻昙华林的得胜桥街进行拓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境评价影响公示显示,地铁5号线的规划避开了得胜桥304号、刘家淇故居、安全巷29号以及青龙巷85、88、91号等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保护修复后将新建城墙博物馆
黄焕表示,昙华林属于低密度的旧城,只会对其进行最大化保护与修复、升级,不会进行拆除重建式的商业性开发。
武昌区文旅公司负责人也表示,昙华林复兴后,“文艺范”与“烟火气”将并存,帖子中所说的“文艺将变成回忆”绝不会出现。
昙华林3.7公顷核心保护区片改造一旦完成,百年历史文化建筑将重新焕发光彩。按照规划方案,将打造景观亮点,创造出一个地标性的城墙博物馆,将原来线型的昙华林正街向片区的纵深延展,依托现有独特山地地形,通过特色高差处理方式设计一系列创意场地空间,更加立体化。
同时,利用现有资源,策划3条特色文化体验线路:以城市山村、城墙艺术馆、“瑞典教区”、花园山、天主教堂为主线的山地文化及多元文化建筑体验之旅;以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等名人故居旧宅为主的历史传奇人物故事及其故居体验之旅;以艺术家工作室、螃蟹岬艺术馆、半亩园工作室、画家村等为主的人文艺术体验之旅。同时,强化门户的景观意向,提升可辨识性。 (记者韩玮 李咏 通讯员严晗 洪孟良)
链接>>>
2014年4月17日,武昌区邀请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师本杰明·伍德考察昙华林。这位中国“瑞安天地系列”的御用设计师,曾主持上海新天地、武汉天地等多个项目的设计。
去年,“伍德版”昙华林改造设计方案经过了武汉市规委会批准。
按照历史街区规划,其功能将满足山地文化及多元文化建筑体验之地、历史传奇人物故事及其故居体验之旅、人文艺术体验之旅。
这个规划的亮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现有建筑。据悉,“瑞典教区”改造工程预计于2018年完工。 (记者李咏 韩玮)
昙华林曾两次改造
昙华林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1.2公里长的昙华林被誉为“活着的武汉近代史书”。2005年,武汉市对昙华林街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修缮。2011年,武汉又对昙华林东段进行道路改造和立面整治。不过,武汉市政协委员调研发现,昙华林的不少历史民居得不到保护,甚至部分垮塌,大量自建民居也影响了历史街区的原貌。
此次,对昙华林的保护性开发确定了“活化的城市基因,时尚的人文生活,和谐的公民社会”的思路,力求在保留原住民生活氛围的基础上,有序植入先进产业、先进文化,实现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 (记者李咏 韩玮)
责编: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