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迁+”,加出了什么
13.11.2017 12:24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在巴东看易地扶贫搬迁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特别是对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在今年6月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
当前,我省易地扶贫搬迁(以下简称“易迁+”)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进入到精准到号、规范建设、有序搬迁、合理安置的新阶段。扶贫搬迁工作的重点也由“搬迁谁”“谁来搬”“怎么建”,转变为“谁来扶”“怎么扶”“如何富”等方面。 巴东作为我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易迁+工作的探索,记者连日走访,感受颇多。 易迁++旅游—— 从空壳村到脱贫村 10月25日,从巴东县城出发,驱车前往绿葱坡镇北界村。一路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不时云雾缭绕,犹入仙境。 一个小时车程,驶下(巴鹤)省道,沿着山间的乡级公路一路向下。不多会儿便到了山谷中的杨桥河。河水潺潺,清澈见底。河岸两边,一排排两层楼的小洋房在通村公路两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这里,村里人称之为“野花谷”。 38岁的村支部书记王祖华,从2008年上任,今年已是第九个年头。“北界村有‘两条河、两面坡、三道崖’,山大人稀,土地零散,全村617人中,贫困户就有139户405人。” 当时的北界村没有主导产业,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80元,大部分村民处于温饱线以下。王祖华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交通闭塞,老百姓种地,从外面背回一包化肥就得一整天,种的土豆、玉米、红薯也几乎卖不出去。 多年来,村集体并无任何收入,反而还欠外债3万元。 王祖华知道,如“天然氧吧”的北界村山清水秀,高山富硒农产品在城里人眼里那都是“宝贝”,要改变贫困,必须修路,让大家从山上搬下来。上任后,他拿出3.4万元积蓄,村民苦战3个月修通了一条3公里的公路;个人垫资26.5万元,历时8个月凿通了贯穿悬崖的7公里“洋桥”公路。 有山、有水、有风景,把易迁+安置点打造成都市人的“避暑驿站”,他打起了旅游算盘。 通过牵线搭桥,无锡商人投入资金,村委会牵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 北界村有80户易迁+户。按照国家政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按每人25平方米给予补贴。可是旅游需要民宿,25平方米只够易迁+户们自住。村里土地有限,在村里建酒店,不现实。 王祖华大胆构想,在杨桥河两岸,建起80栋25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其中,超出政策面积部分由公司垫资修建,待“野花谷”开谷后,作为民宿接待游客。“易迁+户们除了经营民宿,还可成为公司员工,观光车、打扫卫生、管电的,都要人。” 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活干。今年54岁的杨连三就是首批“拿工资”的人。“原先住在土房子里,没有路,上山下山都靠走。”杨连三说,过去,靠种红薯、玉米,养头猪,全家一年到头收入不到4000元。 2015年年底,一期8户贫困户搬到野花谷,杨连三是其中之一。他成了二期工程的钢筋工,挣了3万余元。今年给工地拖货,预计收入两万元。 杨连三带记者参观了新家,电视、沙发、热水器、洗衣机等一应俱全。“我们村,无线wifi全覆盖,到哪都能上网。” 王祖华介绍,集中安置的80户贫困户离原来的老房子最远不超过3公里,家里的山和田还可以继续经营。分散安置的其他贫困户也正在大力发展种养业,将来作为“野花谷”的食品供应基地,也吃上“旅游饭”。 去年底,北界村整体脱贫销号。“等景区建好,村民们的钱袋子一定能鼓起来。”王祖华充满自信。 【记者感言】 回顾过往,北界村因为群山阻隔,交通闭塞,导致贫穷。绿水青山的大好资源,藏在深闺不被人识。 北界村,引入旅游公司打造产业,围绕“宜居宜业、休闲度假”功能定位,深挖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大胆创新,进行易迁+的规划安置点经过了从“贫民窟”到特色民宿的华丽转身。绿水青山变成了大山里的贫穷百姓的金山银山。 易迁++餐饮—— “食”字路口,贫困户变小吃摊主 “咕噜、咕噜、咕噜……”中午,巴东县野三关镇石桥坪集中安置点特色小吃街摊主代堂翠,给汤锅里备好水,把面条、土豆粉、水饺一字码开,等待客人随时上门。 51岁的代堂翠,早年离异,靠种玉米和土豆,一家4口人勉强维持生计。如今,代堂翠从山上搬到山下,住上两层楼的新房,还经营起小吃摊。 和代堂翠一样,27户易迁+户都开上了小吃店。 去年,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贫困户们的生活。十几栋白墙青瓦、清新时尚的小洋房一线排开,散发着浓浓的民俗风。 石桥坪社区坐拥“天时地利”:紧邻交通主干线,游客去往天生石桥、地下宫寨、邓玉麟将军故里,这里都是必经之路。“看准了石桥坪区位优势,我们才把安置点选在了这里。”社区支部书记邓习爱介绍。“夏天生意最好,从早上开始就要忙,一直到下午一两点才能吃上饭。”代堂翠告诉记者,旅游旺季一天收入都在300元以上。 在“食”字路口,易迁+户们迎来了脱贫奔小康的转折点。 滚烫的油锅中,一根根火腿肠、一块块鸡柳炸烤得焦黄,店主张周军汗水湿透了衣衫。“刚开始听说要搬迁,我的心里一直不踏实!新房是好,但没得田种,不是要喝西北风嘛。”出乎意料的是,8月7日开街当天,一个小时赚了200元。张周军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以前土豆都是白菜价贱卖了,卖到菜场才几角钱一斤,现在加工成炕土豆、土豆饼等美食,不愁销不说,价格翻了四五倍呢。” 小吃街开街前,社区干部们都没闲着,协调联系工商、食药监为贫困户免费办理证照,为他们提供烹饪培训,联系企业免费提供遮阳伞和桌椅……在各方力量的支援和协助下,一个个小吃店在安置点沿街排列开来。在自家门口摆个摊位,吆喝几声,简单秀一把厨艺,一张张钞票就进了腰包。 小吃街火了,安置点活了,贫困户的脱贫路子宽了。 【记者感言】 小摊位也是一个小平台,富硒的土豆、玉米、红薯等自产农产品也成了商品,从田间摆上了餐桌,成了游客口中的美食,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把易迁+点选在街道上,让贫困户放下锄头拿起锅铲,石桥坪社区干部的想法很大胆。 但这并非拍脑袋之举。利用交通区位优势,提供技能培训,村民集体决策,易迁+前的准备工作,石桥坪人毫不马虎。 规划先行,贫困户既挪穷窝,又挖穷根。 易迁++农业产业—— 产业搞起来,房子搬下来 2014年3月,在外打拼了近10年的30岁小伙谭显猛,带着500万元积蓄回到了家乡,注册一家农牧公司,养起了山羊。但3年下来,市场行情时好时坏。市场风险不可控,谭显猛把注意力转向了种养结合。 信陵镇土店子村,距离209国道12公里,距县城2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看准了这一区位优势,谭显猛坐不住了。种啥?养啥?要有特色,有销路。 巴东的硒资源丰富。谭显猛隐约觉得要利用这个资源优势,但具体种什么,还是没谱。通过当地畜牧部门牵线,他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分析土店子村气候,测算土壤成分,最终选定了种植富硒梨,并和省农科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春节后的一天,谭显猛上村支书张永堂家,准备向他说说在村里种富硒梨的打算。一进门,发现张永堂一脸愁容。 原来,村里马上要集中搬迁21户贫困户。但是贫困户们搬下来了,如果没有产业,还是不能脱贫,贫困户们恐怕还要吵着回老房子去。 谭显猛一听,兴奋了起来。现在农村请工难,如果把贫困户们调动起来管护梨园,岂不是一举两得。“张书记,您就把村里的易迁+点建在我的梨园周边。让贫困户们在家门口务工,要得!” 说干就干,村里召开评议会。村里过去有不少村民种过梨,但因为管理不善,一年到头没赚到几个钱。易迁+户们一听,搬下来还能继续种梨,全票通过。 会上决议:梨园3月开建,易迁+房6月动工。 10月底的巴东,已是阵阵寒意。在土店子村,记者看到,村委会不远处,一棵棵梨树苗错落有致地立于田间,贫困户三三两两正在给树苗覆膜保暖。21间易迁+房排成一排,离梨园直线距离不到50米。 52岁的贫困户周祖刚,家里有5口人。家里的5亩地,过去靠种点洋芋、玉米生活,年收入1万元。“现在拿了4亩地入股了公司,梨树3年后挂果,这期间的管护费用我们一分也不用出,还能在梨园打工!”截至10月,周祖刚已经在梨园务工了80天,收入8000元。 谭显猛介绍,梨树3年挂果,挂果后每年效益应在6000元/亩。公司统一收购,帮助贫困户销售。收入贫困户拿七成,公司得三成。 种梨3年才能有收入,现在靠什么脱贫?谭显猛说,梨园占地284亩。除草、覆地膜、施肥都需要人工,距测算,一亩田一年至少需要80个工。按一天100元工钱计算,一亩田的工费在8000元左右。 “长短结合,不能让易迁+户没饭吃!”村支书张永堂介绍,省农科院专家指导农户在梨树下种植富硒豌豆、黄豆等矮秆作物,每年每亩收益约2000元,保障易迁+户前期稳定收入。 “土店子村一面靠山,刚刚引种了30多头生态黑猪,等繁育出一批来,再分发给贫困户分散养殖,公司统一管理、统一防疫,按市场价收购后利润的80%归贫困户。多产业保障,贫困户们脱贫,快咯!”张永堂说。 【记者感言】 搬得出,稳得住,稳靠什么?稳靠产业。产业兴,则脱贫快。 易地搬迁,产业先行。土店子村提前规划,将产业前置,为易迁户们准备了土地入股、基地打工、林下种矮秆作物、养生态黑猪等一揽子产业规划,从根本上解决易迁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困境。易迁户们不仅家门口有事做,做的还是他们熟悉的农活。易迁户搬迁不再“水土不服”,从此走上安居新居、就地立业、依托产业、增收致富之路。 链接 今年前三季度 我省累计搬迁34.15万人 (记者孟静)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深入推进扶贫搬迁。昨从省易地扶贫搬迁办获悉,截至9月底,全省今年已搬迁12.13万户、34.15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启动后,全省锁定对象共32.8万户、90.1万人,通过建立现场推进、督办通报、责任追究等机制和实行“交钥匙工程”,强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迁+产业,让贫困户不仅有住房,还有稳定收入。搬迁后的扶持持续发力,入股分红、资产收益、转移就业等富有荆楚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模式全面推广。 2017年度,省政府确定全省12个市(州、林区)、68个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12.5万户,35万人。截至9月底,我省2017年计划建设的4488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在建房屋15.71万户43.14万人(含购房)。今年计划投资210亿元,已完成投资70%,预计可以如期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全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13.11.2017 12:24
襄阳通报5起扶贫领域典型案例 多名干部被处分
原标题:襄阳通报4起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不正新浪湖北
恩施州易地扶贫帮助7.9万贫困群众搬入新居
恩施州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黄楚平强调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确保完成全年目标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10月31日在恩施州召开,人民政府
黄楚平强调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确保完成全年目标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10月31日在恩施州召开,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大金:以水为媒做实扶贫文章
(饶哲 程凯)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