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探寻改革开放40周年记忆 昂首奋进新时代

03.08.2018  15:11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习近平在2016年视察安徽省小岗村时如是说。

经过40年发展,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已是全国十大名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点、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历史文化名村,小岗村蕴含的“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也成为激励人民不懈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源泉。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感受改革开放40周年来祖国发展变化,湖北大学“卓越主体”培育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学工处老师带队下,以“探寻改革开放40周年记忆 昂首奋进新时代”为主题,于7月26日至30日深入小岗村,探寻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农村改革新思路。

敢试敢闯的“大包干”精神

大包干”作为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打开了农村发展的新篇章。实践团队特地前往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踏寻前人的足迹,感受农村改革的发展变化。

纪念馆记录了小岗村从人民公社到“大包干”的发展历程。在人民公社之后,三年自然灾害对小岗村来说是一个磨难,而“文革”这十年则是小岗村最困难的时期,人均收入只有20块钱左右。1978年安徽省罕见的旱灾更是雪上加霜,大部分地区长达10个月没有下雨,使得耕种无法进行,而凤阳县的旱情更为严重。在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万里的主持下颁布的“省委六条”为“大包干”的施行提供了温床,而旱灾的出现为“大包干”提供了机遇。当时分田到组对于只有20户人家的小岗村来说并没有改变无法温饱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了红手印,开启了分田承包到户的新篇章。

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分田承包到户,他们的初衷只是希望可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由于与当时政策的矛盾,很多人是反对抨击的,但他们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最终小岗村才实现‘一夜跨过温饱线’。”纪念馆讲解员介绍道,正是当年前辈们改革创新的举措,让生产经营可以自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农村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他们切合自身实际敢闯敢做、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的精神,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依旧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进。

为民爱民的沈浩精神

自1978年分田到户以后,小岗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他们也在不断探索农村农业发展和生活富裕之路,特别是2004年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后。

今天,我正式到小岗任职了。我一定要按照省委的要求,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省委的决策争光,为财政厅添彩,为小岗人民增富。”沈浩曾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六年,直到2009年积劳成疾倒在任上。

沈浩来到小岗村后,将改革与创新相结合,艰苦创业,带领村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为小岗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小岗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葡萄种植和双孢菇生产,建立80亩葡萄种植示范园,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发展旅游业,建立“大包干”纪念馆和“当年农家”景点,开发农家乐旅游。小岗村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从玉菜业等企业先后落户。

在小岗村的这六年里,沈浩一直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干活,修建马路,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情系小岗、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只为带领小岗村民走向更好的生活。走在纪念馆里,看着沈浩曾居住过的房间模样,“卓越主体”实践团队学员仿佛还能看到他生前在那里工作、生活的样子。

学员们了解到,在小岗村的历史上一共有过四次红手印,第一次是四十年前,剩下的三次都与沈浩有关。第二、三次均是村民在沈浩任期期满时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但第三次按下手印没多久沈浩便倒在任上,于是村民第四次按下红手印希望他能葬在小岗村,能亲眼见证小岗村的发展。沈浩虽然不在了,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民爱民的沈浩精神永不会在时间里消散。

永不停歇的乡村振兴

当前小岗村正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将产业发展、村民生活与当下“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紧密结合,勇于拓展发展渠道,以电子商务、农业旅游业等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创新与农业紧密连接,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电子商务进农村。在小岗村的“大包干”旅游商业超市,特色饮品“小岗本色”、鸵鸟蛋雕刻工艺品以及梅白鱼干等产品琳琅满目,小岗村正通过将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产品价值。而小岗村电子商务平台“小岗村赋能工程”,则结合乡愁特色与当下线上销售的趋势,通过线上农产品外销与线下实体店体验,拓展销售渠道,从而提高经济收益。

数据化与信息化的时代,给小岗村居民生活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信息惠民”。“我在这生活多年,生活水平一代比一代更高,人人手上都有一部手机,家家都有电脑,现在还有宽带,能够随时获取到想要的信息,随时跟出门在外的儿女联系。”68岁的村民吴奶奶说。据了解,信息化发展不仅使小岗村的居民更为及时地与外界沟通联络,同时还增加了游客数量,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

 

小岗村改革开创者与继承者访谈:

小岗村改革开创者访谈:永存的红手印

1978年之前,小岗村贫困饥寒与无尽的自然灾害交织,是当地著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贫穷村。正是前辈们1978年11月24日冒着巨大风险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拉开改革开放的光辉序幕。实践团队走访了当年带头按下18个红手印的关友江、严立华。

75岁的关友江老人担任过小岗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按红手印的主要带头人,曾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老人家头发虽已花白,但身子骨依然十分硬朗,精神也很饱满,他谈吐清晰地向实践团队成员们娓娓道来当年发生的故事。“按手印之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没有底的,但是要发展就必须有人先迈出第一步,当时唯一的信念就是能够改善饥荒与贫穷就足够了。”关友江老人说,“不是谁都能够成为‘吃螃蟹’的第一村,在当时严厉纠正资本主义的社会风气之下,小岗村的这一创举是顶着可能受到全国批评的压力和坐牢的风险。

74岁的严立华老人担任过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粮食是农民的根本,当时没有吃的,大家生活很贫困,每个人都不想继续这样下去,想要改变生活状况使我们‘冒险’去做这件事。”小岗村村民首创的“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小岗村“一跃跨过温饱钱”。

两位老人说,小岗村发展的这些年里,他们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成果。他们现在四处开讲座,目的就是让小岗村不仅物质得到富足,精神也要富裕起来,将小岗村的“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弘扬发展下去,将干群力量结合起来,一同推进小岗村的繁荣发展。

小岗村改革继承者访谈:让小岗村的发展迈上更高台阶

小岗村有3名驻村大学生村官,实践团队采访到了曾在沈阳就读大学、现担任村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的马学原。

马学原老家就是凤阳县的,大学毕业之后又回乡发展。他说“现在大学生毕业后的普遍发展趋势都是去往大城市,让他重新回到小岗村最大的原因就是浓厚的乡愁情。这不仅是因为被村子里乡亲父老热情朴实的性格品质所吸引,更是对小岗村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马学原介绍,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小岗村不断创新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与科技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拓展发展渠道,将旅游业与农业深入融合推进,并根据小岗村的自身特点吸引投资。2017年小岗村与福建“盼盼”集团成功签约,10亿的合作项目在小岗村成功落户。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曾说:“小岗梦,也是中国农民的富裕梦。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发展乡村旅游,要保护农村的乡村风貌,记得住乡愁;改革要常讲常新。

小岗村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一直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沿和标杆。我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将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小岗村的发展实践中去,和村民一起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向全国弘扬小岗村精神,让小岗村的发展迈上更高台阶。”马学原说。

 

结语:

通过走访调研,“卓越主体”社会实践团队学员深刻体悟到改革开放成果的来之不易,领略到小岗村村民在“大包干”改革实践所孕育出的敢试敢闯的“大包干”精神以及爱民为民的沈浩精神,把握了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新思路。学员们表示,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弘扬小岗村精神,紧跟时代脚步,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悉“卓越主体”社会实践团队还将于8月份前往改革开放的另一源头——广东省深圳市,继续探寻改革开放40周年记忆,感受祖国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