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6旬老人骑行万里寻访抗战纪念地
66岁的秦传刚在不少人眼中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13年前,他带着一个行囊从湖南韶山出发,开始了历时5年的红色之旅。从2002年到2007年,他骑着一辆自行车,踏着伟人的足迹,走遍了全国各地数百个县市,累计行程达数万里,他也因此被称做“单骑游神州第一人”。
13年来,这位阅历丰富的传奇老人陆陆续续写下一百多万字的见闻和心得。如今,年过花甲的他有个心愿,想把自己的见闻心得整理成册,出一本自己的作品集。
经历
放弃“铁饭碗”追逐学习梦
秦传刚1949年3月生于随县三里岗,父母早逝。1964年,高中毕业后他便回家务农。因为家境贫困,为了能帮助哥哥养活一家老小,秦传刚开始从早到晚没日没夜地劳作。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他好学的心,秦传刚想方设法搜罗来各种书籍、作品,在地里劳作时他总爱随身揣着一本书,别人休息吃饭时,他就捧着书如饥似渴地从头到尾研读。
1988年,秦传刚被招工到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做行政工作。虽然捧着旁人欣羡不已的“铁饭碗”,但秦传刚始终感觉自己心里有个遗憾。“那时候因为条件有限,没有上成大学,也没有出过远门,总觉得人生还不完美。”
1997年,思虑再三的秦传刚辞去医院的工作,独自一人背着行囊来到从小就敬仰的伟人毛泽东的诞生地——“红色摇篮”韶山。到韶山后,秦传刚一边打工一边自修哲学、历史、文学和毛泽东早期著作。读书是为了参加社会活动,在自修的过程中,秦传刚渐渐产生了追寻伟人足迹的念头。“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韶山的6年,每天只要有时间就泡在毛泽东图书馆,哲学、历史、文学、军事科技等等只要是不懂的捧起来就看,一边看书一边写看书笔记,写完就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后来随着书看得越来越多,又想出去走一走。”秦传刚回忆说。
骑行
踏上“新长征”行程数万里
说走就走。2002年6月,秦传刚带着一个行囊,骑着一辆自行车,踏着伟人的足迹,开始了新长征和“红色之旅”。“2003年冬天,我计划从沈阳骑车到抚顺,结果骑行了一半自行车坏了。由于身无分文加上突然开始下大雪,到处看不到人影,没有办法,我推着自行车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大半夜。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碰到好心的三慧寺思真师父,好心收留了我,救了我一命。”回忆起当时的经历,秦传刚至今记忆犹新。
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秦传刚每到一个目的地,就在当地打零工,攒够出行的路费,再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就这样,随后的5年里,秦传刚陆陆续续穿行了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地的数百个县市,累计行程达数万里。其间他更换了10多辆自行车,磨破了几十双军用胶鞋。在骑行的过程中,秦传刚几经风雨、历尽艰险,他从城市走进山村,趟过草地沼泽,闯过原始森林,穿越大漠高山、无人区,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秦传刚利用每天休息的间隙,陆陆续续写下了十几万字第一手资料。2005年、2006年,秦传刚的事迹被全国多地媒体报道,他也因此被称做“单骑游神州第一人”。
心愿
整理百万字出本作品集
在骑行的过程中,秦传刚不忘播撒爱心。2004年9月的一天,秦传刚骑行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当地的一位领导听说他的事迹,手书“万里单骑,一帆风顺”赠给他,临别还给他500元现金当做路费。他上路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位79岁的老人,老人因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再无钱治疗,生命难以维系。秦传刚毅然把这笔钱给了那位老人,他说老人比他更需要这笔钱。
2007年,体力不支的秦传刚结束骑行回到家乡随州,每天专心整理自己的见闻心得。“长空雁叫水夜生/开门已是景色新/无山不成银粉色/有路似实亦似虚/他日长存心迹远/此生何惧足音稀/莫道前头无知己/一路欢歌展赤旗。”在一首题为《七律·雪》的诗歌里,秦传刚这样写道。在他的作品集中,类似的诗歌作品达千余首。
由于不会操作电脑,秦传刚全靠手写,初稿完成后,再请亲人好友敲成电子版,再打印成册。“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陆陆续续整理出一百多万字的见闻心得,编成数十册。”秦传刚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因为精神会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鼓舞,对他而言,那段长达5年的红色之旅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长征”。
秦传刚说,他希望有爱心人士或爱心企业能帮忙把他的这些作品集出版,让更多人能通过他的文字感受他的“长征”历程。
楚天快报讯 本报记者黄赛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