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山水富乡亲——看恩施如何旅游富民

02.12.2014  12:51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彦睿 星星 通讯员刘伦 岳琴 周诗泉

  11月26日,初冬时节的恩施大峡谷游人如织。栈道上,导游谭桂英与游客对唱土家民歌《六口茶》,歌声、笑声在峡谷中回响。

  32岁的土家幺妹谭桂英,出生在峡谷核心景区所在的营上村,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6年前,景区建成开放,谭桂英回乡当上导游,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如今,这个近5000人的山村,600多人在景区上班,近半数开农家乐、卖土特产,不离土、不离乡,在旅游产业链条上实现着脱贫致富的梦想。

  数据显示,目前恩施已建成31家A级景区,带动40万余人就业创业,减少贫困人口34万人。

   乡村游搅热贫瘠田野

  “今年我们这里比不上往年热闹,州里现在特色村寨多起来了,游客选择空间大了。”蓬勃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分流了枫香坡的客人,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农家乐“茶花山庄”老板马苏娥仍然很高兴。

  马苏娥是恩施乡村旅游开拓者。2009年,马苏娥带头在村里办起农家乐,成立了“侗族农民艺术团”,排练原汁原味侗族特色节目。“到枫香坡当一天采茶人、看一台民族戏、喝一杯富硒茶、吃一餐农家饭、住一夜侗家寨”,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了上千万元的收入,小村寨的命运由此改变。

  一花引来百花开。从零星村寨农家乐到成片乡村民俗生态旅游区,从自主发展到打造品牌,从各自为政到集群发展,恩施乡村旅游群星闪耀。

  城郊休闲,去芭蕉侗族乡枫香坡、咸丰麻柳溪;农业观光休闲,去宣恩伍家台、利川毛坝五二村;避暑休闲,去利川苏马荡、建始小西湖;体验土家文化,去宣恩彭家寨、来凤百福司……

  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恩施州将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名镇创建、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至11月底,恩施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超过200个,星级农家乐达1500多家。

  昔日卖不出去的水果蔬菜山野菜和腊肉成为了抢手货,长年沉寂的古村落成为了旅游的新去处,传唱数辈人的山民歌排练成为了民族舞,依山傍水的农家院成为了农家乐。

   旅游综合体次第登场

  华灯初上,依傍于恩施州城的土家女儿城,毕兹卡大街上摩肩接踵、一幅土家族版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

  作为一家正在申报4A景区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土家女儿城在800亩土地上完美集合了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2013年10月19日开城以来,女儿城每日吸引2万多游客云集于此,直接给在此经营的6000多人送来数亿元的“金银花”。

  女儿城的发展,直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和自主经营。目前,附近村民承包的商户占女儿城所有商户的50%,100多名村民在这里找到就业岗位。进驻公司和个体商户220家,从业人员5000人,年经营收入10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元。

  拥有3000个床位的恩施华龙城是全省旅游饭店的示范标杆,就业人数达到2000人,人均新增工资性收入2万元以上。

  近几年,恩施州先后建设恩施土家女儿城、恩施华龙城、硒都茶城、利川苏马荡等大型旅游综合体,优先吸纳贫困村民就业创业,让他们创业有门、就业有路。

   产业融合拉伸旅游产业链

  “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7月,全国最大的峡谷山水实景音乐剧《龙船调》在恩施大峡谷盛装启幕,绚丽的灯光、雄浑的音乐和壮美的绝壁风光交相辉映。

  旅游与文化融合。第一家洞穴实景剧利川腾龙洞《腾龙飞天》,即将推出恩施女儿城大型实景剧《西兰卡普》等,让2000余名当地村民白天(闲时)干农活、晚上(忙时)当演员,每年直接增收3000余万元。

  旅游与农业融合。恩施州按照旅游景观的标准建设清江源现代烟草产业园、利川高山绿色蔬菜园、建始花坪关口葡萄园、咸丰麻柳溪无性系生态良种茶园、来凤三胡古杨梅园等一大批旅游观光园,吸引大批自驾游游客旅游观光、采摘体验,茶农、菜农、果农、烟农成为旅游产业的受益者。

  旅游与工业融合。恩施州按照旅游商品的标准改造提升西兰卡普等传统手工业、宝石花漆筷等传统制造业、茶叶生产等传统食品加工业,使其成为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提高了比较效益。

  旅游与商业融合。恩施州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带动旅游过程中相关行业的产品销售和金融、保险、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休闲、商务会展等服务活动,拓宽了市场空间,增加了就业机会。

  农旅互动、工旅互通、商旅互赢、文旅互融,拉长延伸了恩施旅游产业链,直接带动7万余人摆脱贫困。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