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用廉洁为官绘就壮美人生
20世纪80年代初,尕布龙(左一)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下乡调研(7月22日翻拍)。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李东标
从一名蒙古族牧人成长为副省级领导干部,虽然职务在不断升迁,但尕布龙对自己的要求却始终如一:身居高位却从不谋取私利,对自己、对家人、对身边人从严要求,他用质朴、廉洁和执着,书写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绘就了一幅壮美多彩的人生画卷。
“别叫我省长,我就是个牧民。”这是尕布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副省级岗位上任职22年,尕布龙虽然手握权力,但他始终严格自律。不仅对自己“抠”,要求还特别“严”。比如,他总共只有两套外衣,一双七十年代的老式皮鞋,衬衣领子、袖口补了好几回。每次下乡,他总是和秘书、司机同住一屋,不住单间。吃饭要付钱,司机、秘书也要各算一份。他常说:“领导干部多吃多占养成自然,就会败坏党风,丧失民心啊!”
对于身边的亲人,尕布龙要求更是“苛刻”。他一生没有亲生儿女,老伴因病致残,下肢瘫痪,他一直坚持自掏腰包,不占公家便宜。1990年,尕布龙的大外孙东主仁青报考中专,仅差了2分,向其求助却吃了闭门羹。后来,东主仁青复读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沙场当修理工。如今,尕布龙的养女户口依旧在农村老家,养子尼玛才仁则是一名普通职工。
但对群众,他总是怀有无限的热爱。尕布龙“喜欢管闲事”,没有官架子,许多到西宁办事或看病的贫困农牧民群众,都会到他这儿落个脚、吃个饭,他的家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牧民店”。为此,他甚至向身边的同事借钱维持开销。1979年,尕布龙担任青海省副省长,按规定要搬进通水通电的省政府家属楼。他担心省政府家属区进门要登记,农牧民大多不识字,来找他就不方便了,坚持不搬家。
2011年10月8日,尕布龙因病在西宁逝世。即便是走了,他仍旧留下话:后事一切从简,不能收受任何财物,即使亲朋好友也不例外。他借用的省人大的房子也及时归还给了单位……
“清廉表率尕布龙,为党工作几十年;百姓个个夸不停,他成了感动青海的尕老汉……” 在青海,一首“花儿”小调传遍了大街小巷。在老百姓心中,尕布龙已成为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在他去世近3年后,当地媒体评选“影响青海历史人物”,原本不在候选人名单中的他,却在短短几周内受到数千群众联名推荐,最终高票当选。
尕布龙用行动表明了,一个干部只有具备了高尚品格和自律精神,能够时时处处以廉洁自律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成为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也才能真心获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尕布龙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 孔繁森、“草帽书记”杨善洲一样,用自己的光辉事迹为全体党员树起了标杆和榜样。
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尕布龙的崇高精神,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做人,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让为民、务实和清廉成为一种权力品质。唯有如此,才会把“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将人生的航向同人民的福祉牢牢捆绑在一起,打牢为民服务的根基。
(见习编辑 张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