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以“责任意识”助推改革开新局

18.06.2014  17:27

    安传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年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的感怀,成为一代又一代“出而仕者”所追求的为官情怀。对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种忧患意识,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身处逆境而坚定信心、百折不挠,身处盛世而心忧天下、防患未然。

    对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的中国而言,前行的路注定困难重重。改革,就意味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新与旧、攻与守,必然要有一番艰难博弈。所谓责任意识,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清楚地知道自身在改革新棋局中的地位、定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为一己之私而罔顾大势,不为一家之利而有损公器。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有可能“回避矛盾,掩盖问题”,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或者“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认问题、长于解决问题。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还是从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而言,完美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成绩永远是一个只具有当下意义的范畴。如果沉浸在历史的功劳薄上,迷醉于曾经的辉煌,看不到现实中的矛盾,听不到群众中的不满,想不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挑战,就不可能对未来发展形成科学预判,更别提未雨绸缪的战略部署。更有甚者,那被遮掩、被无视的,会成为隐藏的冰山、蠢蠢欲动的火山,随时出来搅局。

    古人云:“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一个有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不要把自身置于人民之上,更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审视那些曾经引发舆论哗然、引起社会热议、引来人民骂声的雷语、雷事、雷人,归根结底都是没把民意放在心上,没有把责任放在眼里。全面深化改革只有不断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才能最终成功。

    责任意识的价值在于为解决问题提供动力、提升能力。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领导干部是我们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急先锋,必须以全身心的热爱来推进各领域各项改革的进程,以“干事”而不是“混事”的姿态服务于大局。有了责任意识,才有“本领恐慌”,才会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以应对新挑战、化解新难题。

    责任意识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领导干部有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就会在成绩面前发现不足、在完美之中看到瑕疵,就会以提出问题为契机、以解决问题为动力,使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让我们的事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见习编辑: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