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新升隆”号遇难烈士 群众齐聚洪湖燕窝镇

05.04.2015  13:15

向“新升隆”烈士敬献花圈。记者杨少昆 摄

  武汉晚报 见习记者姚传龙 实习生黄敏

  这是一艘沉没的轮船,1938年10月23日,两架日本军机投下炸弹,炸沉了这艘停靠在洪湖燕窝镇的民船。

  这又是一艘不沉的轮船,船上当时运输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武汉行将沦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力量,他们撤至重庆,继续抗日,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25名先烈在日军轰炸中不幸遇难,其中最小的只有15岁。他们不屈的抗争,只因民族危亡,只为人民安康,他们是英雄,更是我们的亲人。

  77年前,“新升隆”号沉没于距中山舰沉没处20公里的洪湖燕窝镇水域,它是遇难烈士家属的痛,也是他们后人的心“”。

  昨天,洪湖燕窝镇,“新升隆”号遇难烈士纪念碑前,武汉晚报记者和自发前来的群众一起,向25位“新升隆”惨案遇难的英雄鞠躬致哀;滚滚长江,不能逝去的是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凄风冷雨,阻挡不了后人的哀思。

   82岁老人绘制水道变迁图

  助“新升隆”再度启航

  查询40幅地图、阅读2本页码过千的县志、无数通电话……这是当年轰炸时的亲历者、82岁老人杨声显最近22天的生活状态。自从本报开始为“新升隆”的打捞鼓与呼时,杨声显就在默默关注,并主动联系我们,愿意捐出1000元用于打捞。

  而当老人得知,“新升隆”号打捞的关键在于寻找,寻找的核心又是沉船区域的水道变化时,老人翻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嘉鱼县志》、《簰洲镇志》和民国时期的簰洲地图,对照着在网上下载的最新地图,依靠记忆,一点点地标出簰洲镇长江水域的河道变迁。

  82岁的高龄,加之“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经历,让老人许多记忆都有些模糊,但是只要有模糊之处,杨声显就会与还在老家的亲戚电话沟通,共同还原当年的点滴。从幼时玩耍的田间到离家时的老屋,在杨声显使用过的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记着自己过去的足迹,更标注出记忆里“新升隆”烈士殉国时最准确的情景。

  4月3日,在杨声显家中,老人将一份整理好的地图交到记者手上。“你们明天要去,带上它,给村里的亲历者看看,他们会指出‘新升隆’暂时沉睡的地方。”杨声显说。

  明天,老人就将飞抵台湾,与自己的亲人团聚,老人说,他已经托人在台湾的图书馆中搜集沉船前后的相关资料,力争回来后,对“新升隆”的再度启航,有一点点帮助。

   87岁老人讲述“新升隆”不屈的沉没

  来到洪湖长江边燕窝渡口,见证“新升隆”遇难的冯圣梅正站在渡口,向江面眺望。寒风冷雨,没能阻止这位已经87岁高龄老人独有的哀悼,每年清明时节,她总会来到这里,看一看长江,念一念故人。

  1938年10月23日,正在江边玩耍的冯圣梅,目睹两架日本军机,穷凶极恶地向一艘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民船投下炸弹的全过程。“炸弹扔下后,‘新升隆’变成一片火海,烈士们在火海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勇士用怒吼表达坚持抗日的决心。”老人指着江面说。

  残肢、鲜血、怒吼,当年的悲壮变成了冯圣梅永恒的记忆。老人说,“新升隆”被炸后,船体进水,但没有马上沉没。“新升隆”的桅杆直到一年之后才被江水淹没。“面对强盗,连‘新升隆’都在作不屈的斗争。”冯圣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