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学术委员会采访记

13.07.2015  18:31

记者:严航

7月2日,距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一月有余,委员们首次“上岗”,开展了第一项工作:为学校“十三五”规划献言献策。

会议通知上,明确向各委员提出会前要做哪些准备,多数成员有备而来,纷纷针对《武汉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提出建议,会议效率比以往明显提高。

作为上一届和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介绍,今年5月底换届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呈现三大亮点:压缩人数,精简队伍;总分两级,顾全大局;优化结构,自由开放。

具体来说,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人数由原来67人减少至23人;下设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学科、工学学科、信息学科和医学学科6个学部分委员会,负责校学术委员会授权的学术审议和评定工作;担任学校及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不担任学校和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职务及学院(系)主要负责人的专任教授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一半。

其中,李德仁为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德坤、舒红兵、周叶中、李义天为副主任。委员有:马费成、邓大松、邓子新、王建波、叶啟发、许才军、孙元章、朱玉贤、刘泉声、刘胜、冻国栋、尚永亮、易帆、周翔、郭齐勇、黄从新、龚健雅、曾令良。

在多次碰面中,李德仁反复向大家阐述学术委员会应当坚持的“三原则”:“求同”和“求异”的辩证统一;量化考评和非量化考评的辩证统一;营造师生互爱的教学氛围。

求异”才能创新,思想的火花来自观点的自由争鸣。武汉大学素来以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享誉中外,“学术委员会要继承武汉大学这一优良传统。”李德仁勉励大家,“求异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求同’。

针对时下较为浮躁的学术氛围,李德仁认为单一的量化指标是罪魁祸首,他建议坚持量化考评和非量化考评的辩证统一,让师生在轻松舒畅的工作状态下大胆创新,保证学术质量。“凡是遇到学术不端的问题,我们将绝不姑息,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给予处理。”李德仁说。

年轻教师生疏胆怯,板书有待成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学生成绩不好,贪玩好动,老师报复性地惩罚……李德仁认为这些都是恶性的师生关系。“学生要理解教学相长的真谛,老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双方建立起互助互爱的关系。

翻开《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多项内容务实、权责明晰的新条例罗列其中,彰显了改革新风尚。例如,严格实行例会制,即每学期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和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并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全体会议。再比如,学术委员会会议根据议题,设立旁听席,邀请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师生代表列席旁听。

2005年,我校较早在全国设立学术委员会,由学术造诣深厚、为人正直公道的学者组成,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与学术有关的职权,在学术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致力于发扬学术民主、弘扬学术道德、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保障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距2005年学术委员会创建,至今已有10年时间,经过不断探索发展,学术委员会已经当初的蹒跚学步,成长为今日的活力无穷。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已经迈开步伐,在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将不断“”出新飞跃。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