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局黎朝斌局长带队调研襄阳城墙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2014年11月6日至7日,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和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率领省古建中心、省考古所专家及文物处有关人员,赴襄阳对襄阳城墙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调研。
襄阳城历来为鄂西北军事重镇,始建于汉,宋代由土城改为砖城,元末城垣大部被毁,明洪武初年复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近现代战火中遭到一定损毁。现存城墙周长7300余米,东、西、南三面护城河与北面汉水贯通,形成完整的护城河体系。襄阳城墙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提出建设“一城两文化”(即襄阳古城、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计划通过3年时间,采取城墙保护连通、城楼修缮、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有力措施,重现襄阳古城古朴厚重的历史风貌。为支持和推动襄阳城墙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省文物局组织了此次调研活动。
调研组完整考察了襄阳城墙,重点踏勘了魁星楼、拱宸门、狮子楼以及东城墙豁口,详细了解了近年实施的东城墙修缮工程情况。完成现场考察后,调研组与襄阳市有关同志召开座谈会,听取了襄阳市关于襄阳城墙保护利用的思路和诉求,并就顺利推动下一步工作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黎朝斌在调研时指出,襄阳城墙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承载着襄阳人民的文化记忆,是襄阳最核心的文化竞争力。襄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襄阳城墙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举措,是对襄阳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和高度尊重,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顺应了襄阳民众的呼声,总体上符合《文物保护法》的原则,省文物局将积极予以支持、配合。下一步,建议重点在拱宸门的整体保护、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方面加快方案设计、报批,力争首先取得突破;东门连通工程原则上可予支持,关键要按照“可逆性与可识别性”的原则完善方案设计;魁星楼、狮子楼的修复工程,还缺乏充足的考古和历史依据,需要尽快加强相关基础工作;省古建中心和省考古所将在专业技术方面将积极予以指导和协助。
襄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兆民,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郭忠,副市长丁亚琳,市文化局局长李晟,襄城区委书记王军等参与了调研活动。
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一行调研襄阳城墙保护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