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 下好全面深化改革“先手棋”

13.03.2017  14:40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被社会各界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

  近年来,我省“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刀阔斧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运用互联网优化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简政放权再提速

  一枚公章管审批

  前不久,湖北美洋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第一辆新能源汽车E200在湖北襄阳市高新区下线。美洋汽车是襄阳引进的第一家新能源乘用车整车民营企业。自去年3月开工到第一辆汽车下线,这个总投资40亿元的项目不到10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

  高效率的背后,是“一枚印章管审批”。我省率先在襄阳高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原本分散在发改委、工商局等26个部门的121项涉企审批事项整体下放,由一个局协调审批办理,26枚印章变成一个章,实现了一个窗口办完事。“在资料齐全前提下,对一般工业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施工许可证办理审批,过去需要100多个工作日,如今10个工作日便可全部完结。”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周宏林以数字佐证。

  随后,武汉、荆门等地也组建行政审批局,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武汉实行“四个一律”,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共有240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被取消,1569个行政审批事项被下放,其中下放行政处罚事项1394项。

  荆门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市级行政审批事权、人员编制、工作平台三集中,划转26个部门108项审批事权,归并为六大类集中审批。

  去年,我省对各地各部门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论证、再清理,取消、下放、调整省级行政审批等事项194项,现保留265项,并将涉及我省的56项报建项目审批事项减为39项。

  省审改办负责人介绍,通过网上审批、并联审批、集中审批等措施,全省审批提速40%以上。

  事中事后监管 确保“放而不乱

  全方位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放开对市场的监管。如何做到放而不乱、活而有序?

  根据国务院要求,我省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确定省级43个部门随机抽查事项255项,在省质监、安监、工商、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开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试点。

  同时,我省建立“信用湖北”网站,公开信用红黑榜和联合惩戒案例,为失信行为套上“紧箍咒”。昨日,记者登录该网站查看,点击信用黑榜栏,上榜企业名称、被处罚内容等全部公开;点击联合惩戒案例栏,一家公司因为未按时公示2014年年度报告,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可能影响挂牌上市。

  省审改办负责人介绍,这一平台不仅使企业信用状况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分类监管,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将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进一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我省编制市县两级通用权力清单,确定市(州)级政府部门通用权力事项3737项,县(市、区)级通用权力事项4115项;建立省级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完成20多家省直部门200余项行政职权事项的修改完善工作;乡镇政府权责清单制定工作将在试点基础上全面铺开。

  启动“互联网+政务”让网上办事成为常态

  武汉光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周飞航女士,前不久登录“武汉市民之家”网上办事大厅,通过网上办事指南指引,足不出户就办理了公司董事变更事项的申报。第二天,网厅就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同时告之:预审通过,可以来窗口直接办理了。“这让我们少跑了好几个来回。”提起此事,周女士连声点赞。

  截至目前,在“武汉市民之家”网上办事大厅,已有419项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入驻,从国土测绘项目登记到内地居民往来港澳审批,均可网上全程办理,办理时限平均缩短50%。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是我省运用互联网优化服务的一个重点。

  今年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省、市、县三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今年初步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平均50%以上网上申办事项现场一次办结。襄阳、宜昌、孝感,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网上办理。武汉、十堰、荆门,逐步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

  省政府提出,2020年底前,我省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省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